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高效”与“创新”同行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34次

------吴粉连工作室第23次活动报道  

201733日上午,吴粉连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应邀来到茅麓中学,继续寻求本真高效课堂,开展了新年的第一次数学研讨活动。首先聆听了储新海老师和潘霞老师同题异构的《幂的乘方》,研讨过后一起分享了王国俊老师的微型讲座《课堂教学有效引导》。  

一、上课老师的教学设想与生成反思  

储新海老师:  

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先学后教的导学案,用课前十五分钟完成课前预习,课前批改,掌握学情,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算理强调不够,教师讲的太多,公式推理过程相对弱化了。

 

 

潘霞老师:  

这节课重点分三块:(1)幂的乘方法则的得出。在乘方定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猜想到验证,感觉这种思想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法则。(2)法则的顺向运用。例1主要是套用公式;例2主要是对符号的处理有一定的体会,符号的处理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学生说、总结、再体会、再感觉,让学生找到符号处理的方法;例3是公式的混合运用,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是什么运算,用什么法则。(3)法则的逆向运用,最后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工作室成员和领衔人的重点点评  

黄志琴老师:  

储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案设计成课前预习、导学、例题变式、练习巩固。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教学效果好。这节课备课时应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对法则的理解,而不是模仿记忆;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与长远影响;数学学科的生成功效,让学生体会幂的乘方学习的必要性,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关注学生的活动,以及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王芳老师:  

储老师课堂的三点感受:(1)课堂中个别辅导及时;(2)及时分段小结;(3)课堂中,不管是新课引入还是练习讲解时,都以概念法则为准则。但课堂上单独的提问较少,导致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概念。潘老师课堂的三点感受:(1)手持“魔法棒”,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就突破了重、难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扎实的基本功;(2)引入自然、流畅,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入手,让学生了解引入幂的乘方的必要性,在活动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大胆猜想举例验证说理论证得出结论;(3)课堂中学生参与很多,提问很多,以学生为主,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鼓励、肯定和表扬。  

欧小平老师:  

储老师课堂特点:(1)对传统教学顺序作了调整,导学中增加了课前预习这一块,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2)用好了小班化的特点,做到即做、即讲、即批、即评,增加了反馈的及时性;(3)学案中三个模块清晰,符合这节课的特点,课前预习、课堂公式的顺向运用、公式的逆向运用。若预习中作适当调整和压缩,课堂中公式的逆向运用学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潘老师课堂特点:语言亲切,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学过程细腻,引入很好,帮助学生探索活动时降低难度;在每个例题之前,有一个导学、助学过程,可降低起点,导学、助学很详尽,接近学生思维的发展区;例、习题的选择、设计有层次。  

高萍老师:  

对创新课堂的几点思考:(1)学生学习幂的乘方法则,学会的是模仿记忆层面的还是理解层面的?为了促进理解,如何找建一个阶梯促进学生理解?(2)推行先学后教,每天的作业是以预习为主、练习巩固为主还是两者均有。如果两者均有,那学生的负担在怎样的程度上才合适?(3)如何来处理预习的内容与课堂内容的难度与分量?部分学生课前能解决,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课前学生有问题,课堂上如何针对问题让他理解知识的本质,课堂上需要再次展现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与不预习的课堂区别在哪里?(4)预习加大了学生的差异,如何运用这一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达到双赢的效果?  

吴粉连老师:  

根据实际的学情,开展我们的教学,一切适合我们学生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才是我们的本真课堂。储新海老师的课堂有创新、突破,一种尝试,课堂处理的很好,若能对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讲,让学生去做,去发现问题会更好。潘霞老师这节课的亮点:(1)开始设疑,让学生认识幂的意义,目的是激趣;(2)然后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在转化过程中对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了再认识,最后解决问题;验证做的很好,都是学生解决的,从而得出幂的乘方法则,再与旧知识进行类比,目的是为了区别;(3)运用有一般性运用,题目由浅入深,让学生去讲,紧紧抓住幂的意义,符号问题就不大了,很自然地从顺向运用过渡到逆向运用。题目精心设计,这节课过程流畅,例题选择由浅入深,非常典型、到位,重点、难点突出。

 

 

三、微型讲座《课堂教学有效引导》  

1、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提问过于简单;提问选择居多;问题内容模糊;问题难度过大。  

2、有效引导特征: ①激发思考激情; ②引发数学思考; ③生发数学体验;④促发课堂生成。  

3、引导的时机和方式  

1)引导的时机  

一般可以在以下节点进行引导并把握引导关键:  

学生表达不够清晰时,关键是抓住重点、化繁为简;  

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关键是组织辩论、达成共识;  

学生理解似懂非懂时,关键是结合实例、帮助理解;  

学生没有看到想到时,关键是引发思考、查漏补缺;  

学生感觉没有问题时,关键是变式判断、理解本质;  

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关键是将错就错、析错纠错;  

2)引导的方式:1、示范性引导;2迁移性引导;3例证性引导;4、展望性引导;5、逻辑性引导;6诱误纠错引导。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不管是潘霞老师的高效课堂,还是吴老师的点评,都值得我们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改进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管是储新海老师的创新课堂实践,还是高萍老师对创新课堂的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在创新的道路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我们本真高效课堂目的。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1458  |  本月访问: 45176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534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