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00次
——记2017年第181期金坛公开课
趁着艳阳高照、春意盎然的季节,赶着微雨初停、空气清新的节奏,在 4月13日 这一天,第181期金坛公开课如期而至,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市生物教研员丁静老师给全区各初、高中生物教师诠释“课”的精髓。是时,全区生物教师齐聚教师发展中心报告厅,聆听丁老师给予我们精彩而又富有启发的阐述。
丁静老师曾经是一位优秀的一线生物老师,于前黄中学任教多年,曾获得江苏省生物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如今转战教育教学研究,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成各项研究课题,利用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致力于推进各阶段生物教学课堂的变革,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共鸣。
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课——教师发展之源泉”。丁老师所说的“课”,不单单是我们理解的“课”,更是升华了的“课”。简言之,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更要理解课堂于学生、教师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更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个教师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学习,更需要通过教学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推动自身的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已经给了我们这句经典的箴言,而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呢?做一个善教的师者,不若做一个善引的使者。
通过简单的引思,丁老师进一步说明了生物学科的特点,指出生物学科现状的伪文科性质,突出生物学科应该回归理科属性和科学本质,明确指出实验于生物教学的重要性,直指生物基础教育的症结之所在,发人深思。丁老师强调了课堂教学要有灵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学科的精髓,必须立足课堂,把握课的核心。
接下来,丁老师从“课标、课例、课型、课题、课程”这五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对课的理解。他指出,各个教育教学阶段的教改实施了这么多年,真正落实才是关键。不论什么样的标准、案例或是研究课题,都需要通过课堂来表达,转变固有的、陈旧的观念,推动自身的前进。也许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一点,往往感叹知易行难。为了达成具体的教学量化监测目标,舍弃最根本的学科属性和科学本质,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且这也造成了现今生物学科的“伪文科性”。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只要我们去做了,才会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只有知道了学生的需要,才会使教学获得成功,更能促进个人的进步。
最后,丁教师再一次强调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填补,而是要将生物学的核心素养融合到日常的生物课堂上,演绎出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科学探究。
通过这场深入浅出的论述,鲜明的教学层次对比,看似普通,实则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让在座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获益良多,对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相信未来的生物课堂会更加精彩,每一位老师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转变,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供稿:陈国平(指前实验学校)
昨天访问: 4017 | 今天访问: 115 | 本月访问: 47850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801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