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采得红叶片片艳——综合实践活动理论组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法指导专题研讨活动记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316次

第一部分:采撷他山之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浓浓的秋意流泻着我们的激情。 2011115日 —8日,由鼓楼区教研室和赤壁路小学承办的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专题研讨会在南京拉开了帷幕。  

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市教育局徐传德书记、省教育厅基教处徐泰来副处长、市教育局周文海、杨林国副局长、鼓楼区教育局王强书记和谈雅萍副局长,各市区教研室领导,以及来自全省的近三百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省教研室董洪亮副主任主持了开幕式。活动伊始,鼓楼区教育局王强书记向与会领导、代表们致了热情的欢迎辞。随后,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省厅徐泰来副处长、市局徐传德书记及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等领导就推进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分别做了重要讲话,也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之后,来自南京市赤壁路小学的吉敏、罗向群、邢军红三位老师,围绕民国建筑这一主题,分别展示了三个课例。  

1、真实生成使活动贴近学生。  

吉敏老师执教的选题指导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自己问题,确立了走进民国建筑这个主题。吉老师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阐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伙伴一起合作提炼梳理出: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建筑风格、现状、保护、利用六个方面的兴趣问题,并同时讨论出了每一个方面研究的具体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研究思路逐渐明朗了起来。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老师发现人物故事这一方面挖掘的研究问题不够丰富,于是进行适时的重点指导,这样几个回合以后,也为后面填写研究计划,做了有效铺垫。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填计划表时,老师还鼓励学生增补新的研究问题。整节课,学生的研究兴趣甚是浓厚。  

教师设计学生熟知的情景,帮助学生生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效地产生出研究问题,明确研究方向,为学生真实有效的探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只有最贴近学生,促及学生心灵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原有经验和积累,激发学生多元思维,提出感兴趣的各类问题,使活动走得更扎实。  

2、有效指导使课堂更具生命。  

第二节是由赤壁小学 罗向群 老师执教的阶段性研究指导课,老师指导学生围绕民国建筑这一主题,重点指导设计调查问卷。在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进行了阶段回顾,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针对学生的问题、困难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接着,带领学生复习调查问卷的组成,并围绕民国建筑课题设计问卷。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围绕赤小校园里的民国建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题型设计调查问题。课堂上,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把自己也作为一个设计者,和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在沟通和交流中,既热情肯定孩子的思考,也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足,进而明确题目设计的要求。这节课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生成的思维碰撞,以及老师随机给予的相应指导,是课堂最灵动的生命力。  

教师应是活动实施的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其实说到底就是要找准定位,真正的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中心、遵循最近发展、注重个体体验,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这样就保证了活动实施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使得实践活动更具生命色彩。  

3、多彩的汇报使活动走向深远。  

邢军红老师在成果汇报指导课上,有效地指导学生根据所要汇报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汇报方式,用木刻版画,再现采访过程,制作小报、明信片和书签,表演小品,写倡议书,快板讲述等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了研究后收获的快乐与自信。这节课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沟通变得更加生动、直接、有意义。  

成果汇报课的多彩化,既是对前期活动的有效总结与提升,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生成新的问题,拓展后续的研究方向。  

成果汇报的多彩化,动、静的结合,从全方位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是学生对前期活动的反思和再现,也是回顾与交流,在汇报中重新走一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成功者,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开放的习得方式,交流不同的体会和收获,更加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综合能力。  

   

第二部分:打开活动一扇窗  

在几天的学习与交流中,我们在学习,在进行思维的碰撞,也在不断的思考着。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交流与参观中,“娃娃研究院”给与会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校本化是一条坚实的路。以系列化的方式推进,促进学生积少成多的习得,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有序的、渐进的、有效的、系统的全面提升。将校本化课程进行活页式的细化,层层推进,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结构为基准,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各年级达成要求为目标,建立一课一得式的小研究,更改那些大呼隆式的系列活动,以珍珠串式的积累,改变一窝蜂的乱撞,更加要杜绝脚踩西瓜皮式的走到哪,想到哪,做到哪的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细化的落实。落实探究内容、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引进课程的有效监控,运用检测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控。有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要注重过程,不必关注结果,我们觉得,有效的检测,既可以了解学生走在活动中掌握程度,了解学生习得的程度,又可以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活动达成度,帮助教师不断调整指导方向,有效的整体规划。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出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性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已开始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在校级的有效实施、常态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为找不到好的选题,或者来自学生的探究主体不是过大无从下手,就是过小没有具体意义,而教师直接出示探究主体,又会有强拉硬拽之嫌,故而,系统的校本化教材,避免了以上的问题。设置恰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关注点,是很有帮助的,尤其适用于小学中、低年级,可以在最有效地时间段中实施最有效的指导,并能统一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还能保持学生的良好兴趣,是有效地活动预设,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指导上达到了效益最大化。  

第三部分:找条可以走的路  

传统的基于课型建构下的课堂教学探究方式, 在于对以往模式的践行、传承,但我们是否要有重塑的勇气和信心呢?是的,我们现在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畏难、困惑都是直接制约课程有效推进的瓶颈,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如何使课程简约化,学生习得快乐化,教师操作简单化,我们在探索。  

在应试状态没有丝毫松动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使不是彼岸的终极目标,也笼罩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沈旎老师真诚朴素的话语虽满含深情却也道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辛酸之路。  

1027号,常州市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比赛,《让研究成为孩子的思维习惯》报道中这样评价的:“ 孙红霞 老师用一幅生动的‘钟楼水环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身边的水环境,扎实高效地指导学生制定《小组实地考察计划》;  陈月萍 老师 《我给小鱼美化家》一课,生动的情境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过滤可以净化水质这一知识,更培养了孩子善于观察,勇于提问的研究品质”。课的优劣虽不评价,但可以看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基于课型建构下课堂教学中走的方法指导之路;另一条是基于课程开发过程中走的以小活动建构的课程开发之路。前一条强调了技术的习得,后一条重视单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实践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17号上午的3节以选题、阶段研究、成果汇报的课,给学习老师留下的不只是基于课型结构层面的一系列技术操作,也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因路远而踌躇,迈出自己坚实的步伐,脚下,便有了串串足迹。  

北京东路小学的交流报告中以“娃娃研究院”为活动主线,用平和的心态在艰涩中找到了一条可以走的路,给守望中的老师们带来了曙光。  

视点之一:基于儿童的立场——童趣、综合、实践  

北京东路小学的交流报告中谈到:  

基于儿童——让课程成为儿童自主的需求  

面向儿童——为探究提供舞台和技术支持  

为了儿童——让实践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  

报告从课程开发的本质“强调了儿童既是出发点,更是归宿”。儿童的学习首先是具有儿童品质的,那就是简单,直觉,快乐和创造。那么旨在儿童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实际上就是根据儿童的学习实际及其可能性来决定课程的。  

视点之二:课程的开发——体现平衡之美  

报告介绍,娃娃研究院成立了14个研究所,  

哥白尼天文研究所   

贝尔计算机研究所   

曲格平能源研究所   

爱迪生机器人研究所   

林萘植物研究所所  

达尔文古生物研究所   

竺可桢气象研究所   

赫兹电子研究所   

李四光地学研究所   

莱特兄弟模型研究所   

娃娃电视台   

娃娃红十字   

娃娃参议院   

心理研究所   

上述10个为自然科学,最后4个为社会科学,由“课程决定儿童的学习活动”还是“根据儿童实际决定课程”呢?北京东路小学直抵教育的本质及人发展的核心,他们提出了“情智共生”的理念,他们用实践证明“情智共生” 既重视人发展的动力,又重视人的生存方式;既重视人的精神面貌,又重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情智共生”使得由“课程决定儿童的学习活动”还是“根据儿童实际决定课程”两者之间保持了更好的张力,具有了相当的平衡之美。  

视点之三:建构以活动为单元的双重性结构。  

1娃娃研究系列  

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该校如火如荼:缤纷小课堂“沙子和水到底谁升温快?”“就一张A4纸到底能搭多高?”“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飞机飞起来了,看谁的飞得高” “我们在模拟挖化石”……  

2娃娃体验系列学会包扎”“关键时候能用上”“我会抽蚕丝啦!”“人防的叔叔现身说法”“没亲眼看过速降吧”“彭海燕阿姨给我们讲解气象知识”……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理想的课程?研训中心姚爱祥老师指出“就是本着儿童立场,本着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的品质的,那就是要给儿童一个富有儿童气息的快乐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究竟该如何茁壮成长,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钱理群老师说过:至善至美的社会与人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终极目标,只能存在于彼岸世界,可以不断地去接近它,但永远也达不到。一旦把彼岸目标此岸化,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作为最理想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实施也是如此。  

(金坛市综合实践活动理论组)

昨天访问: 6076  |  今天访问: 28  |  本月访问: 58316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7848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