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直溪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268次

直溪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报告  

我校参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结合本校的特色和本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师生一起围绕总主题“爱我家乡”,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维度切入确立分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我校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的研究,不断地寻找答案。逐步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走向常态。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顺利实施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科学、规范、扎实、有效、顺利地开展起来,学校对该课程十分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全员的宣传发动,并提供必要的经济保证;教务处和教科室全面负责课程的开展及研究工作,定期和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展情况的研讨;工会、团委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落实各项活动和社区服务;办公室、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  

二、课程管理规范化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课程管理规范,来监控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每个学生能安全、有效地利用好规定的课时,达到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工作的到位,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能真正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建立一种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课程管理规范,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我校主要从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参与人员的职责入手,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这既是学校层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纲要,也是制定校内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的依据,指南包括指导思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实施原则、课程实施步骤、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  

2、 制定各种岗位职责。学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从本校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年级组、教研组、导师团队(班主任、指导老师、校外专家)、图书管理员、实验员、计算机教师、后勤人员、学生等的岗位职责,使其能明确各自的任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 建立和课程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  

(1) 与教师有关的规定。其内容可涉及指导职责、管理权限、教科研活动、安全责任、工作量核定和考核细则等。  

(2) 与学生有关的规定。其内容主要有学生态度、积极性和出勤率的要求,学生课题组的组成,学生外出请假制度和方式,学生活动档案的收集,学生活动日记和对学生考核评价细则等。  

(3) 与课程实施过程有关的规定。如学生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方案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准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组织、活动成果的表达、原始资料的存档、学生自我反思等等。  

(4) 与教务处、教科室有关的规定。如学校实施方案的制定,课时安排,活动各阶段时间规定,相关信息资料的保存归档,邀请校内外人士组织各种学术报告和辅导报告,确定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课程内容与人选,检查和监控课程实施情况,校内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的使用规定等。  

(5) 与课程管理和质量有关的规定。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例会、对各年级课程实施情况定期检查、教师校本培训和交流研讨、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考核评价与奖惩、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设想等。  

上述内容,基本上都是过去学校教学常规所没有的,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摸索、完善。因此,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规范既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也是课程实施的结果,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三、课程资源乡土化  

我校地处农村,课程资源一点儿也不匮乏,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原生态的文化资源,有独具特色的社会资源。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不仅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内部各种课程资源,更要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重体现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所以,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必然乡土化。  

1、 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我校的做法是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来引导教师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认识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2、 普查、筛选、培植乡土资源  

在可能的范围内,我校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对乡土资源进行适当的扶植。特别是通过有意识地培育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短缺的课程资源,如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开辟建设网站和数据库等。这些培植,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源支持。  

四、主题实施有序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应只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  

在主题选择方式上,我校现在使用的是一种“树干式”的主题选择方式。学校选立一个贴近学生经验世界的总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一主题的多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切入,确立分主题,形成以总主题为中心的主体群,将教师圈定主题和学生自由选择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有可能学生对总主题及分主题不感兴趣。我校还尝试在同一班级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隶属于同一总主题的活动主题的做法。  

主题的确立,并不等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仅仅是其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第一步。我校当初一开始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师生都不知道从何入手,何处结束,就此,我校进行了“主题有序实施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主题实施的“序”:(1)明确方向;(2)确立主题;(3)设计方案;(4)收集资料;(5)整理、分析资料;(6)撰写成果报告;(7)发表及分享成果;(8)反思和评价。有了这样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序”,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动方式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有指导纲要,不是以逻辑化、体系化、预成化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师生的“实践事件”和生活经验为本位。因此,它从根本上没有预成的“课程内容”和严密的学科逻辑结构。其四大指定领域,从内容的层面上看,也仅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范围的宏观性圈划,本质上也不是具体的课程内容。正如 郭元祥 教授所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四大领域在本质上并不是课程内容,而是学生的活动形式。”  

从综合实践的四大指定领域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形式有四类:  

(1)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2) 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  

(3) 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4)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总体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观察、调查、实验、测量、设计、制作、参观、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等,一句话,就是要求学生在“做中学”。  

从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经验来看,有主题的活动,不一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即使有多种活动的融合,但其间没有研究性学习活动,也被人称之为“社会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保证必须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多种活动方式的有效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应以一种为突破口来牵带其他方式。整合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我校主要采取了三种:全面贯通、一带三、两两结合。不论哪种整合方式,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必不可少。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要尽可能更多地采取基本活动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跨领域(四大指定领域之间的跨越、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之间的跨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跨越)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再引导学生向多种活动方式切入,分解主题。如 “家乡畜禽饲养方式的调查”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向多种活动方式切入,分解主题,设计的活动方式有:(1)调查——家庭散养畜禽饲养方法的调查、现养畜禽优良品种的调查;(2)考察——考察专业养殖场;(3)设计——解决畜禽产品的安全问题方案设计;(4)研究——特殊养殖问题研究。这样,根据活动方式分解主题,使主题活动的内涵十分丰富,活动方式也涵盖了研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活动类型,使综合实践活动各方面很好地在同一主题下统整。  

六、教师指导有效化  

我校曾调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低效的问题有三:首先,95%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其次,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得以实现。再次,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  

鉴于此,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有效指导策略:  

1、 设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方案,明确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落实教师指导行为,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活动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3、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规。  

4、 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如,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实验,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开展活动,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如何收集与整理资料,如何表达与交流,如何展示活动成果。  

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力求“教师全员指导、学生人人参与”的局面,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问题意识、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正在悄然兴起。  

  

  

  

   

昨天访问: 6076  |  今天访问: 31  |  本月访问: 58319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78485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