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618次
作者:不详
2011年南京市语文教师两课评比圆满结束了,我作为其中一名参赛选手,有幸经历了这一评比角逐,感慨良多。比赛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准备过程,每一次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阅读研究,都是一次深入再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在赛前,市职教教研室邀请了全国著名职教语文教育专家于黔勋先生为各位参赛选手进行辅导,让我获益良多。如今在网络培训课程中再次重温于老的讲座,结合比赛中的认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参与“两课”评比的前提是“确立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包括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而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就是不仅要知道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更要知道教什么和学什么,以及怎样教和怎样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最欠缺的就是学习意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完就丢,因此,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会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此次评比我选择了散文单元参赛,我认为散文能够比较恰当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学生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接受语言文字的教育,同时也能受到文化教育,提升审美能力,这就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课文范例逐步总结散文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他们将这种学习方法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由此完成一个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参与“两课”评比的要求是“上有效的创新课,科学的说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最近在中职教学领域非常热门,何为有效,许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学生学会了、会学了,就是有效的,而这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备课、上课,到反馈、评价,都需要追求“有效”二字。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目标精要、教学结构优化、重视情境中的探究和互动、注重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就我个人此次参赛情况来看,教学目标的设置非常关键,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所要促成学生身心变化应达到的标准、要求作出的规定和设想,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必须立足课程性质和内容,立足单元教学要求,清晰划分三维目标,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此前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略了立足单元教学要求,仅从一篇课文出发,追求面面俱到,而收到的效果常常是面面不到,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失方向,同时也增加了复习的难度,学习效果欠佳;对于一些文学性较强的文章来说,也容易降低文本整体上的美感,对于学生来说,脑海中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词句片段,而对文本内涵的美没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审美体验更无从谈起。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695 | 本月访问: 38296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46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