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交流互动促成长 携手共进话课堂

发布时间:2017-12-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558次

----“直溪、建昌、明珍、薛埠”四校联合教研活动小记  

五月的阳光,透着层层暖意,温馨而又充满诗意。 57日下午 ,直溪、建昌、明珍和薛埠四所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齐聚在薛埠小学,融进了四校联合的教研活动中。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周怡和、陈文、钱荷琴老师一行三人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本次活动。  

语文篇

薛埠中心小学的练薇薇老师和明珍实验学校的吴建霞老师,围绕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给大家展示了两堂精彩有趣而颇具研究价值的语文课。  

练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台湾的蝴蝶谷》。首先,练老师出示了两幅美轮美奂的蝴蝶翻飞图,带学生进入了美丽的宝岛台湾,随即用“对词入图”的方式理解了 “气候温暖、 水源充足 、花草茂盛”三个词,重点指导了“茂”字的书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品味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做客”的动作中,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了“丛”和“赶”两个字。紧接着,一段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视频”又让学生置身于迷人的山谷,孩子们欣赏了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感受了一幅幅迷人的景象,积累了一个个优美的词语……整个课堂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散发着淡淡的笔墨香。

   

第二节课,吴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童趣的《三个小伙伴》。吴老师以“伙伴”一词为切入口,引出课文中的三个人物: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一同栽树”,悉心指导了“一同”的意思及“同”字的书写。接着老师围绕主要事件“栽树”,设计了“栽树用什么工具”和“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经过,明确三个伙伴的不同特点以及所做的不同事情,重点教学了“巴”的书写。最后,教师出示了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编写的儿歌,带领学生打着节拍诵读儿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有趣的“栽树”之行。

   

接着,四个学校的老师们畅所欲言,交流了各自的收获。大家一致认为两位执教者在“识字写字”上都做出了许多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努力。  

一、重视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汉字的结构特点与文化神韵  

两位老师都将生字融入到了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出现得“恰到好处”。如《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练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了“丛”这一生字后,以“让我们赶快飞过这片花丛,去山谷里聚会吧”这一巧妙的过渡,引出了“赶”这个生字,设计得非常巧妙。《三个小伙伴》一课中,吴老师根据课堂的节奏,在学生思考“伙伴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时完成了“同”字的教学,在解决“没有锄头”的困难时完成了“巴”字的教学,整个过程十分自然。  

二、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自我建构中掌握汉字音、形、义并适时运用  

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文中的一些抽象性词句常常难以理解,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句。  

练老师在设计“丛”字教学时,先帮孩子理清楚了“许许多多聚在一起”才是“丛”,接着依次出示了花园图、树林图、草地图,引导学生理解了“花丛、树丛、草丛”,加深了对“丛”字的理解。吴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同”时,带着大家回忆自己身边的人,理解了“同学、同桌、同事”三个词语,领会“同”字的真正涵义。

   

三、丰富识字方法,让学生体验与实践中寻求学习汉字的最佳路径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会很久,因此,老师应变换识字教学形式,让孩子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了“诵儿歌、看图画、编故事、念口诀”等多种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也学得更加扎实。  

享——层层拔节的深入思考  

如何让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更有效率呢?围绕这一话题,大家毫无保留地提出了各自的思考。  

一、识字教学不能为识字而教,还应关注对整个文本的感知。  

这两节课都将大部分的心思花在了“字词”上,欠缺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练老师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将课文每一自然段的内容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示在了幻灯片上,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用“板书”的形式整理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吴老师设计了“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但由于时间仓促,学生没能进行整体思考。教师可以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出示“小野猪、硬硬的嘴巴、拱树坑”这种词卡,指导学生练读后再贴在黑板上,这样既巩固了词语,又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文本思路,将“词”和“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识字教学要做到“自然无痕”——从哪出来,就从哪收回去。  

我们要敢于打破“文章读到哪,字词学到哪”的模式,以“字词”为抓手,对文本进行重组,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教师可以在“欣赏蝴蝶图”的导入环节后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名称的由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一生动的语句。接着在指导学生学完“赶”这个生字后,以“蝴蝶为什么要感到台湾的山谷,而不去别的地方呢?”一问,带领学生到第一自然段中找答案。这种以“词”串“文”的方法,一来能让课堂焕发新的光彩,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来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

   

三、教学中还应关注问题的“有效性”——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读完后却把问题“滞后”,牵着孩子顺着自己的教案“拐个弯”,然后再回到问题上来。这种“延时解决”的策略,影响了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如《三个小伙伴》一课中,教师在布置学生自读的要求中提到了“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直接出示了三排词语,花了10几分钟的时间学完字词后,再回到问题上来,此时学生原先的思考已忘得差不对了。而在设计的“同桌合作读”环节,教师没及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待学生已经读起来的时候才开始反复强调。可此时学生已沉浸在“读”的要求中了,哪里还听得进去呢?由此可见,课堂中的问题不仅要及时解决,还应及时提出。  

   

英语篇  

活动分成三个部分。首先,由来自建昌小学的李阳老师和薛埠小学的黄芳老师分别执教了3Unit7 on the farm Unit6 What time is it?的Storytime。两位老师都是进行的第一课时的教授,但对教材进行的不同处理显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学生也有着不同的收获。

   

接着,上课老师进行了说课,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来自明珍小学、直溪小学、建昌小学、薛埠小学的老师对两节课的设计展开了讨论。两节课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情景创设中捕捉能力的起点。

   

最后教师发展中心钱荷琴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教师基于儿童视野,唤醒学生的需求,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两节课的设计都能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目标设定也较为准确。结合本次研讨的主题“基于儿童视野的有效课堂”,钱老师提出了值得我们反思的三个问题:一、Storytime如何定位教学目标?二、Storytime如何使故事教学更有故事性?三、Storytime任务设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行着新的探讨,今后,老师们将会带着问题不断的反思,努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伴随着窗外浓浓的绿意,我们的活动也接近了尾声。低年级语文的学科素养到底是什么呢?“基于儿童视野的有效课堂”应如何更好地呈现?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我们将继续行走在课堂上。

(薛埠中心小学教导处供稿)  

昨天访问: 3782  |  今天访问: 684  |  本月访问: 27118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47284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