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发布时间:2017-12-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671次

——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掠影  

台上,一束聚光灯正追寻着一位老人的身影,坚毅的面庞无比从容,这位七旬老人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老师,他掷地有声:“你们站在亲近母语这棵树上,每根枝上都留下过你们各自的诗意呼吸,然后你们又飞回东南西北。于是你们就成了树,鸟儿们在你的枝上,好听的童话成了鸟儿和树共同的歌……”四月的春风轻抚着座无虚席的南航会场——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的现场,一阵阵自发而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

   

“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虽有难为之事,其弗成者鲜矣。”——王阳明  

2003年至今,“亲近母语”研究走过了整整十年,十年贴地耕耘,十年风雨兼程,以儿童阅读、母语教育为核心诉求,始终做符合人性生长的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这十年里所走过的路程,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这一批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的先驱者们不断前行的身影。她认为,母语教育不是为了单纯的听说读写,更不是为了应试,而是要培育品行端庄、充满追求、致力于中国发展未来的公民。母语学习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和生命智慧和谐发展的陶冶人格的过程。作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我们学习固然是为了培养劳动者,是为了培养有社会基础功能的人,但是更重要的事,是让孩子们未来能够成为一个思想健康,有正确价值观,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说,先是民族的,独特的,才会是世界的,全人类的。因为我们都朝着共同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  

一直在推动儿童阅读的心平基金会的秘书长伍松先生则认为,儿童阅读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但阅读能力却是基础教育的根本,是自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源泉。他甚至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假如有一天,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再成为问题,但儿童阅读却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普及,基础教育的问题将会继续长期困扰着我们。儿童阅读虽小,但它却是破解基础教育变革的钥匙。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人。他呼吁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们尤其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

   

网名“看云”,自称“布衣草根”的薛瑞萍老师,用她那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为我们带来了《作为教师的孔子》的主题演讲。她谈及了《论语》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发人深思。著名学者资中筠为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在她看来,那个时候的教育已经相当现代化,比现在更符合全面育人的宗旨。而教育的目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应该为了改善这个社会,教育出来一个良好的公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老师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语文教育要向前发展,必须走儿童文学化这条路。儿童文学应该是主体性的存在,不是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目的。  

“亲近母语”仿佛有一种魔力,将一位位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怀揣“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的信念,用十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撒下一粒种子,大地会给你一朵花。”——纪伯伦  

谈到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从诵读中体会语言的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展示其独特的神韵。通过诵读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余耀和朱爱朝老师为儿童诵读课的探索和优化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模板。  

扬州市汶河小学副校长余耀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诵读中穿插理解,游刃有余地把来自御道街小学的孩子们带进了《孟子》的世界。在课堂里面,他主要让孩子们去自主探究发现。因为这些孩子们,之前没有一起诵读的经历,所以余老师先从一个竖排的、没有标点的古书的读物出发,来教孩子如何断句,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短短的20分钟,孩子们可以不看屏幕,并把这四句话背了下来,完成了对自己不小的挑战。  

长沙市首席名师朱爱朝老师则返璞归真,在诵读指导中引领学生走进梁实秋的《雅舍》。对于这样一篇对现在的孩子具有陌生感的文章,朱老师用自己的领读,和孩子们一起去消融与文字最初接触的那一层冰,然后她和这群孩子们一起踏上了用声音呈现文字的旅程。朱老师敏锐地感受到学生的节点,给他们适时适度的帮助。在她和孩子的互动当中,她和孩子之间、和文字之间的连接开始越来越紧密,紧密的连接让诵读走向深入。在孩子们声音的高低长短中,文字隐藏的情感开始渐渐显露。孩子们用声音呈现着文字,用心灵感受其内涵,他们与梁实秋先生已经相遇了,情感交融了。在不急不徐的叙述里,孩子们感受到了梁实秋先生的安然和从容。

   

帮助学生走近阅读和学会阅读,并且准确理解阅读的意义,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南京市芳草原小学的刘颖老师引领学生通过交流,读出了《爱书如命的一家子》一文的主旨;浙江省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蒋军晶老师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去年的树》,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群文阅读,一定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教学策略;江苏省特级教师岳乃红老师的主题阅读教学《外婆,你好吗》则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主题阅读课程,要注重主题的统整性、多样性和多向度,通过多元思考,多元交流,对比发现,形成自己的视角。这样,才是有质量的阅读,有质量的教学。  

来自台北国语实验小学的李玉贵老师一开口,便用她糯糯的台湾腔融化了现场所有人的心。从御前街小学四年级孩子的笑脸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很喜欢李老师,也喜欢《两只手套》这篇课文。李老师的课堂虽没有太多言语的雕琢,却句句打动人心。她的课堂,无处不在告诉我们:学生才是阅读高手。通过教学,她引导学生明白,当老师抛出问题时,不要急于回答问题,而是要静下心阅读;当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时,不要认为自己能够放松,因为别人代替不了你的想法。在她的课上,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做作的夸奖,却能让人们感受到暖暖的情意。李老师的课堂向我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阅读之风,听者无疑极为享受。  

中央教科所高级访问学者李庆明老师则跟孩子们共同探讨了《愚昧》这一话题。课堂开场,李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了一段轻松、幽默的对话,通过闲聊的形式引到了“愚昧”这一哲学话题,从畅谈生活常识,到观看二战的资料,追问希特勒发动战争的苦涩后果,孩子们对“愚昧”的认知、思考越来越清晰、深刻。

   

“亲近母语”是一个平台,它让一位位醉心于文学阅读教学的教者们站了起来。文字中的那些酸甜苦辣,孩子们也许现在是不懂的,但是它却已经在孩子的心灵土壤种下了一粒粒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清晨,也许在某个黄昏,有一个句子将如残垣的乐声轻柔地奏响,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并让生命开出了一朵绚烂的花儿。这,也许是文字对人的最大意义之所在吧?  

“绿树长到了我的窗前,仿佛是暗哑的大地发出的渴望的声音。”——泰戈尔  

《日有所诵》、《我的母语课》、《阅读力测试》……更多的教材出炉了;孩子、大人、读者、作者、教育界、非教育界……更多的人进来了。在“年度点灯人”动情的讲述中,一本本书籍成了点亮儿童生活中的一盏盏明灯。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儿童阅读对于儿童的成长,对于教育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深思的是,由于每个人的阅读造成了每个人的精神高度,因此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对造就这个民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年度书香校园和书香区域的获奖展示,则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儿童阅读成果斐然。

   

还记得那个了不起的童话吗?一只小鸟站在女孩的窗前,眨着眼,看着那一盏灯火,为她唱了歌,然后飞走了。是的,它一定听懂了灯火的话:“亲爱的鸟,我就是你的那棵树啊,我不再那么高大,也不是绿荫,但是我亮了起来。”女孩就看见了文字,读到了故事,于是女孩就会变成一棵大树,所有别的窗口的、有灯火的孩子都会长成大树。一棵大树的无数根火柴,能够让人类变得健壮、从容,那是多么浪漫的荣耀,所以你不要难过。鸟儿要飞去别的窗口,看火柴的光亮,全是它在漫长冬天思念的朋友。既然它不能再为一棵树唱歌,那么它就必须为所有的火柴和灯火唱歌,因为灯火也等候歌声,在歌声里浪漫和荣耀飞扬了。  

为人师者的我们应怀揣着一颗不老童心,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化作一根根点灯的火柴,领着孩子们去点亮那一盏盏心灵之灯。让我们携着孩子们的手,在清新的书香中尽情地呼吸,在阅读的天堂里自由地徜徉。期待着再过10年、20年,往后的很多年,中国的孩子们,在他们阅读的每个窗口、每张桌上、所有的路口,都能亮起那一盏盏耀眼的明灯……  

(供稿:河滨小学 李晶)  

昨天访问: 3782  |  今天访问: 750  |  本月访问: 27184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47350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