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944次
——直溪中心小学教学常规专题调研侧记
在寒意料峭的早春时,市教育研训中心小学组全体研训员会同市艺术中心的相关人员及部分音美骨干教师团队一行12人,于2月22日对直溪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学常规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与学生交流和教师座谈;查阅教师备课笔记、读书札记、听课笔记、学生作业、教研组活动;对毕业班数学、英语学科进行质量检测等形式,对该校教学常规的特色建设有了真切的感受与初步的了解:全体师生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青年教师发展势头强劲;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师生素养有所发展;校本研训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在课程的校本化、学科常规的校本化上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与探索。百年老校的文化神韵得到了传承,现代学校管理特色初步得以彰显,教学常规管理正经历着规范化向精致化的嬗变。
一、常规管理细致入“微”。
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求,它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领导不断引导教师深刻领悟和把握教学“六认真”的重要意义和本质内涵,努力将教学“六认真”的规范要求转化为提升教学素质的自我要求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自觉行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入微到两本“本子”上——教师的备课本和学生的作业本。
强化集体备课,规范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不管是备课组还是教研组的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全体学科教师都能围绕确定的研究专题进行独立备课、集体研讨、执教教师能根据备课组的意见,结合本班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个人备课课时充足,做到凡上课就有相应的备课,练习课、复习课和测试讲评课在备课中都能充分体现。鼓励教师写详案,在备课中能兼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得”与“失”两方面及时写生成与反思,二次备课有成效。
作业批改与设计做到规范与个性相结合:该校提倡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每一年级的每门学科都有一项个性化作业,如:一年级阅读《365夜儿歌》后的写话练习,有二到六年级的“采蜜本”、写作小练笔专用稿、学生习作作品集、预习单等。进一步明晰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引领教师进行规范化批改并认真做好反馈纠正工作,尤其是学困生的面批、辅导、订正、复批工作。数学学科作业绝大数班已做到面批。作业类型及形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学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学习习惯细化渗透
“好习惯益终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保证。开学初学校即在全体专任教师中开展学生学习习惯培养重点的调查,提出了10项学习习惯教育的基本内容: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阅读习惯;写字习惯;听说习惯;活动习惯;探究习惯;计划习惯。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重点地培养一两个习惯,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习惯培养方案,明确重点,细化内容。在实施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教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各环节中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与引导,改善教学行为,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断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课程建设精致高效
课程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使教师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直溪中心小学能依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学科发展目标:品德课程活动化,实践活动课程化。语文学科加强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复习课范式构建的研究;进一步重视预习作业、分层作业的研讨;数学学科加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教学范式构建的研究;认真尝试编制和积累好自主学习单、预习单;加强作业设计的研究,倡导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均有所收获和发展;英语学科强化新授课、课外阅读、复习课教学范式构建的研究;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学科坚持按常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落实每一项训练目标,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下午,调研组一行就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达成、作业的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学校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品牌建设、师生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与学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1、不断加强对教材的解读与挖掘,关注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不断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进一步研读课标,对各年级的目标要十分清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扎实高效,不断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各科学习的基本经验。
3、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课程资源,要善于根据学情与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既关注结果更能关注过程与交往,既关注知识能力更关注学习状态。
4、在对小班化教育进行深入调查与深度的思考,不断优化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场,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5、校本课程特色建设、常规特色建设如何进一步再提炼与提升,进而转化为学校学校文化,学校要作长远、系统的思考与设计。
6、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拓宽教师培训视野,使每位教师在有个性的基础上能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昨天访问: 3782 | 今天访问: 707 | 本月访问: 27141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47307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