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457次
——2009年市“教海探航”征文主题沙龙活动简述
细雨菲菲,挡不住探航人在“风景”中漫步的热情与执着;寒风瑟瑟,吹不去探航人在“教海”中扬帆的坚定与沉着。
2009年3月5日,华罗庚实验学校D座教学楼第三会议室,窗外细雨如织,室内春潮涌动。“教海探航”征文主题沙龙活动开始了。这里选择部分老师的观点与思考,介绍部分学校的经验与做法,以飨各位。
周怡和:“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走过了漫长而又短暂的二十年,在这其中
我们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感悟着教育实践的真谛;在课堂中我们追寻理
想的灯塔,在写作中我们探寻生命的状态。回忆参与征文活动的过程我感到
风景总在漫步中,写作“征文”它是投入教育生活后的省察生活,它是对
“无常”的教育人生的求索,是求索后的自得,是繁华落尽后的返璞归
“真”。回忆是一种美好的情愫,回忆是一份感恩的情怀。金坛能在这漫长
而又灿烂的风景中留下遐想,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智慧与心血。今天我们以主
题沙龙的形式回望昨天的经历与经验,畅想今年征文活动的轨迹与亮点。大
家围绕话题自由发言。
话题一:征文活动是平台,是载体,从管理者的角度我们如何运用这个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蒋守成:一是我们管理者既要做策划者也要做实践者,既要做指挥员又要做战斗员,将探航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一部分,让他成为常规工作。我们和教师们一起总结我们教师个人、教研组、学科组中的教育教学经验,推广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挖掘我们解决问题的潜力,将这些作为探航的重点,这样探航不是负担是总结经验和成果的载体。我们也可以将我们学校、教研组、课题组本学期研究的重点和研究的专题进行3、4个月的系列研究,这个研究的经历和成果就是探航的好素材,当然我们学校、研训中心等研究过的或正在研究的专题也是我们的好话题,这样探航就和我们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融合起来,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二是要放大我们探航成功者的光荣。举办“探航归来话探航”等专题活动,让获奖的老师光荣地走上学校的教师讲坛,讲述自己的获奖感受和收获,在获奖者讲述自己收获的那一刻,整个会场会在分享中弥漫起一种情绪,这份感动和激情伴随着那获奖人的一份荣耀,在每一个人心间流淌、涌动。我想这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不缺经验、不缺好教师,如果说缺的话,那我要说我们缺的是对探航的梦想和激情,缺的是对我们目标的永恒追求。我们管理者要将获奖的老师的一次获奖成为他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让他的光荣持续,激情持续,不断的弥漫到他工作的方方面面。
最后我想说:当把你十足的勇气和汗水,洒向教育时,她会给你百倍的信心,千份的魅力,万种的风情,无限的荣光!让我们一起努力!
话题二:征文活动是展台,是媒体,我们如何通过“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展示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及课题研究成果?
杨金华:08年“钟楼科试杯”教海探航二十周年颁奖会在常州隆重举行,我们河滨小学郑彩霞、朱媛和我三位老师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为了及时将参加本次探航活动的整个过程向全校老师作一回放,我们三位水手11月9日结束了在常州的学习活动,11月13日便利用全校教研活动时间向全校老师们做了题为《探航归来》的专题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带领全校教师一同来真实感受“教海探航”过程的美丽。三整天的学习容量,仅仅利用教研活动近一小时的时间作全方位的介绍显然不够,于是我将本次参加“教海探航”的全过程分为六个系列分别在个人博客和学校网站上做了分期纪实报道。系列纪实不仅引起了全校老师们的关注,更引得许多外市网友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围绕“教海探航”,以征文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以网络学习和校本培训为形式,校园里学习的氛围又变得浓厚起来。在陈校长的积极推荐下,每一位老师都拿到了《做最好的老师》和《发现母亲》这两本书,阅读,让老师们不断沉浸在浓郁的书香中。新学期伊始,我们教科室便将08年“教海探航”一等奖文章有选择地进行复印,做到沙龙组近三十位老师人手一份,共同学习交流。
对探航的水手们来说,“教海探航”不只是一次征文竞赛活动,更是一次反思,研究教育教学的自我提高过程,同时还是一次以文会友,与同行、专家交流切磋教育教学思想、经验、艺术的难得机会。所以,我们在组织老师们学习教海探航一等奖论文的同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文章来源于实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有心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积淀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文字的形式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果。
话题三:根据你的经验与体会,我们如何组织,活动才最为有效?怎样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
杨金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懈怠思想。“教海探航”征文获奖难度过高,所以大家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畏难情绪。我觉得,“教海探航”征文的评选活动至少在金坛赛区是不是可以得奖率再高些。这样,可以调动更多老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徐莉:金城镇中心小学在“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运用“教海探航”征文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是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关注原生态研究,过好选题关。 许多一线的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主张。大多数老师还只是总结了一些教学的经验,属于“手工作坊型”的教师,要他们写出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教海探航”征文的确是一件头疼的事。怎么办?我们经过思考,觉得要充分利用好“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这个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平台,利用我校的校本行动杂志——《水滴集》,组织青年教师将每日反思,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都记下来,内容、形式不拘一格。然后开展各种小型的沙龙,交流、研讨,不断丰富充实这些原始的积累,这些积累将为“教海探航”征文的撰写提供丰富的素材,征文的选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这一过程也促进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开展跟踪式行动研究,拟好征文。在学校组织“教海探航”征文选题会之后,青年教师开始着手写稿,在写稿的同时,老师们势必要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和同题材的研究论文,将自己的积累进一步提炼,再在自己的实践中开展跟踪式行动研究,不断地通过实践的检验。然后在自行写稿修改之后,再通过同伴修改、集体沙龙,初步定稿。最后学校邀请专家、名师作指导。这个征文拟稿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研究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
张勇卫:教师有识见、才干和勇气是“探航”的基础。我校连续多年来在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中屡屡获奖,主要在于我校从不就“探航”而“探航”,通过抓好校本培训和研究工作,来培养教师的对教育的“识见、才干和勇气”。只有教师有了“识见、才干和勇气”,才能使“教海探航”有了良好的基础。记得清代学者叶燮在《诗原》中考察名家取得成功的原因,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其实教育科研、“教海探航”要取得成绩,也需要识见、才干和勇气。识见,是指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才干,是指才华及其表达能力;勇气,是指理论的胆识与气概。三者相辅相成,其中识见是核心。无识有才,议论纵横但恃才傲物、空发议论,漫无边际;无识有胆则鲁莽无知、背理叛道。所以,我们认为只有“识见、才干和勇气”兼备,才能在“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中有所作为。
为此,我们着重做好了以下工作:
1、培育学习型教师。我校主要通过《华小期刊教育信息索引》、网站的《在线培训》、“华小论坛”的教师自主发帖、跟帖、专题研讨,通过骨干教师工作室、教师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识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王粉林校长、李文忠副校长都是“教海探航”的老水手,都是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在网络研训中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这给全校青年教师主动参与校本培训以很大的激励,使得我校教师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应该说我校的校本培训扎扎实实、轰轰烈烈。
2、培育研究型教师。通过整合教研和科研,围绕我校的“十一五”省教科研规划课题开展主题教研。各学科各单元全面推行基于信息素养的单元主题式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引领教师走研究型、反思型教师之路。一段时间之后,我校的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其中朱小薇等老师的论文《学改作文——网络作文教学设计》在《小学教学参考》、严息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获常州市教科研论文二等奖、李文忠、孙保华、于荣华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
3、提高教师的学术地位。通过开设“教师讲坛”、骨干教师讲座和教学示范课,通过引领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参加省市的各种学术团体活动和培训,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提高骨干教师“教海探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话题四:好的征文具有哪些要素与特征?
朱小燕:好文章的标准和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根据个人写作体会,我觉得好文章除了要达到标题醒目、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证严密、语言通俗易懂等基本标准外,尤其要做到“新、实、小、深”四点:
新。新即新颖,具体表现为文章观点新颖,思想内容新颖,教育教学方法新颖。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教育。教育教学论文是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同样需要出新,让教师读来耳目一新,兴趣盎然。事实上,那种众所皆知、老生常谈的论文非但引起不了读者的兴趣,而且对推进教育改革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实。对教师而言,文章不仅是要好看,更要好用。教育教学类文章应当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同时,对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又有借鉴指导作用,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的文章,教师才更有亲切感、认同感,引起强烈的共鸣;只有对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有借鉴指导作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章,才最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才是文章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文章力避假、大、空。
小。写论文不是写书注説,不论是写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教育问题,文章的观点内容不要一味求全贪多。原则上文章应该一篇文章一个主题,一事一议,观点明确,主题鲜明,论述集中,做到“开口小,立意高,小而精。精而神”。这样的文章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
深。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必须“选材要严,挖掘要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写文章要有一定的深度,没有深度的文章,就谈不上有多少思想内涵,具有借鉴指导意义。教育教学论文的深度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把握、体现和建立。这是因为教育改革本身需要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热点、难点和重点观点问题,并且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而这个工作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研究,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育教学论文其实是教师这种努力成果的体现。
另外,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再提一个简单的评判好文章的标准,仅供参考。那就是好文章应该让读者“一看到文章题目,就急于想看内容;看到文章内容,便想一口气看完;看完文章内容,还在不停回味反思”。
“好文章要靠写出来”,我还想谈一点题外话,写好文章固然跟教师的实践经验、学习、积累、思考、写作技巧等有关,但不要忽视教师的激情。激情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教师一旦没有激情,工作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平淡无奇;教师一旦对工作充满激情,便会感情细腻,情感丰富,精神振作,迸闪智慧火花。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激情,就会主动去学习,积累,反思,钻研写作技巧,不断写作,主动攻克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享受成功,乐此不疲。因此,教师要想写好文章,首先要怀揣教育理想,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
周怡和:征文写作从选题、立意到炼题、行文,一招一式,闪转腾挪都体现着作者的学识修养、教学艺术和人生境界。因此我感教育学识的积累和教学生活的积累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积理练识”,理之积,识之练,无他,学与悟耳。所以我们在征文活动组织与辅导的过程中引领教师追寻“观览要博,运思要精,体悟要深”的境界。我们还能看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风景”;我们还能体验到领航远征的幸福。
昨天访问: 2928 | 今天访问: 3162 | 本月访问: 25814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45980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