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361次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为更好地研究、指导学科教学,引领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学之前就能进入研究状态,市研训中心于2月7日分别在华罗庚实验学校和河滨小学举行了以“单元教学分析”为重点的学科研讨及培训活动。这是近几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全员培训活动。为了组织好本次活动,研训中心小语组早在年前就开始组织酝酿,邀请了各个年级的学科骨干,利用寒假,精心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研训人员也根据学科调研情况对各学段教学提出要求与建议。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本次培训除了对整册教材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还对每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按统一的要求进行了解读,包括:(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四)篇目教学分析。其中,每篇课文的分析也细致到位,分别包括:1.文本解读;2.教学目标分析;3.教学资源运用(媒体资源、练习册、单元测试卷、语文自读课本等);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5.课时教学构想(以版块呈现,便于操作。)6.课时作业设计。此外,研训中心还对中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关于备课的专项调查问卷,老师们对学校领导和研训部门在备课管理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更好地对备课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依据。
研训中心周怡和老师重点就大家关心的“文本解读与目标制定”等问题作了发言。
1、关于文本教学
——要解读“文本之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所谓“文本之本”,就是指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曾说:“诵读就是儿童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除预习时的诵读,不过研寻意味外,要声音真与意义相结合,便要练习论理的读法———注意词类和句法的断续和轻重;要表现文学的意味和兴趣,就要练习审美的读法———注意声音的抑扬抗坠。”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并产生语感,才能形成良好的应用语言的习惯,才可能积累一定的句子模式、段落模式,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可能去理解、挖掘、体验到文本的人文性。
——重视文本教学,还要重视“文本之质”,做到“本”“质”的和谐统一。“文本之质”的“质”是指隐藏于文本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文章的内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去挖掘文本所体现的感情,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课堂上,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重视“文本之道”,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文本之道”的“道”就是文本的形式,即为文本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是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纽带。
2、关于目标制定:
——“通观整体,准确定位”,不仅要关注课程目标,体现阶段目标,更要紧扣单元重点,落实课文目标。
——“吃透文本,明确重点”,既解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正确的主旨,还要注重文本的表现形式,并且要分析学生,选准基点。
——“体现原则,关注效益”教学目标表达时所要体现的几个原则。即“主体”符合主体性原则,“表现”符合可测性原则,“条件”符合动态性原则,“程度”符合针对性原则,“组合”符合整体性原则。
——“及时反馈,适时调整”寻找最佳路径,及时调整目标,尝试评价反馈。
这次单元教材分析活动,不仅碰撞了思想、分享了经验,明确了各学段语文教学任务、要求及策略,还极大提高了老师们认真分析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意识,提高了大家实施课程的水平,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昨天访问: 2928 | 今天访问: 3112 | 本月访问: 25764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45930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