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双手推开窗前月  一石击破水中天

发布时间:2017-12-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3038次

―――市小学语文讲师团西阳活动纪实  

1125日下午,迎着冬阳暖日,市小学语文讲师团来到西阳小学开展了送课下乡活动。活动中华罗庚实验学校语文老师唐丽华,以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第二课时教学诠释了她心目中的中年级阅读教学。唐老师对教材深刻的解读,不落俗套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及对教材的重组、二次开发能力都给听课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感觉。整节课以板块形式呈现,品佳节之乐,体思亲之苦,悟乡愁之浓,整个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提供给孩子多次语言实践的机会,在音乐渲染中,在动情诵读中,在想象说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体验了思念的感觉,懂得了亲情的美好。

   

   

课后,西阳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和送课执教者及研训中心的专业人员围绕这节课及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困惑进行了互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农村孩子有着极大的潜力,西阳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纯朴可爱,训练有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想象西阳小学的老师在这方土地上是如何辛勤而智慧地工作着的。

   

   

整个活动使大家感到:送教下乡活动为城乡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使送课教师丰富了从教经历,教学中无论是对课标的领悟,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法学法的运用,对课堂的驾驭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通过活动大家观摩了教学,分享了经验,碰撞的思想,领略到了“双手推开窗前月 一石击破水中天  

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诗意境界。

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第二课)

唐丽华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 能在学文过程中理解古诗的意思。  

3、 能通过想象,体验王维少年离家,思念亲人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初读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发现课题其实是一句——诗句。它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会读这首诗?(屏幕出示古诗)  

(指名学生个别读。可评价:读得准确又流利,不错。要是能读出节奏就好了,相信)  

二、品佳节之乐  

1、古诗中的九月九日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请你读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生自读,动笔圈、画。)  

2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词。如我们学会了查无字词典,从扶老携幼这个词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人们脸上有怎样的表情?  

3、是啊,扶着——老人,带着——孩子,这就叫——扶老携幼(出示词卡)  

4、你们家有过这样一家人团团圆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游玩、逛街的时候吗?心情怎么样?(回忆情景,练习说话。)  

5、这样十分高兴,格外兴奋就是——“兴高采烈”。(出示词卡)谁来读好这个词?再齐读好这个词语。(生齐读)  

6、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多么幸福快乐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节日欢乐的气氛来?  

7、以前的王维也拥有过像你这样的快乐,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得到王维的快乐?  

屏幕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指图)你看,兄弟们来啦,你的头上插着茱萸,我的头上——他的头上也——人人都插上了茱萸,这就叫——“遍插茱萸”。  

(生读“遍插茱萸”一词。)  

师:大家头插茱萸相聚在一起,可能在——  

师:是啊,登高游玩,饮酒作诗,这日子多么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读出这种高兴的劲儿来。配乐读。(我们一起来读,如果你的表情也能表达出高兴的神情来就更好了。)  

8、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重阳节真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快乐的节日,幸福的节日。)  

像这样快乐美好的节日,我们就称它为——“佳节”。你还知道哪些佳节?  

生: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  

三、品思亲之苦  

在这样的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则, 此时此刻的王维拥有这样的快乐吗?他的人在哪儿?(长安)你们怎么知道的?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你很会读书。像王维一样离开家乡来到另一个地方生活,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就叫——“异乡”。(擦去“长安”,板书“异乡”)这样飘泊在异乡的游子,我们就称他为“异客”。(屏幕出示“异客”)跟王维一样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外生活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3、你知道吗?在家乡和长安之间隔着一座高大的华山(师简笔画白云缭绕的高山),他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就是古诗中说的“山东”,异乡长安在华山的西面。   

师:和亲人远离,王维的心里肯定——(难过孤独思念亲人)  

师: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儿上特别能感受到王维心中的那份孤独呢?  

1)“离开家乡两年”  

师:两年,时间长。句子中还有这样的词吗?  

2)15岁,说明他年纪小。  

15岁,还是一个孩子啊,孤身一人在异乡,而且已经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都不能和亲人见上一面,甚至不能听见亲人的声音,能想象出王维是怎么生活的吗?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举一例说说。(吃饭时,生病了,天气凉了,外出时),   

4、没有了亲人的嘘寒问暖,没有了兄弟的结伴游玩,没有了母亲的细致照料,听不到父亲的谆谆教诲,老师读这段话的时候,心中感到凉凉的。你呢?自己读读看。  

此时的王维心在哪儿?  

再读课文的1-4小节,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王维的那颗心吧!把你能体会王维心绪的语句划出来。  

5、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你体会到了什么?给更加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如加倍)题目中就有“倍”的意思。让我们读读这句话,读好“更加”这个词。  

6、还有吗?(屏幕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你读出王维的什么心情?天各一方,联系下文说说意思。  

乡愁啊,就是那一座高高的华山,王维在山的西边,而家乡却在山的东边,当秋天时的一封家书穿越崇山峻岭到达家乡时,季节却已是冬天,这就是“天各一方”,当洁白的月光洒向大地,王维和家人都在仰望明月,却是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这就是“天各一方”。因为相隔十分遥远,想见而不能见,想聚又不能聚,这就是“天各一方” (板贴词语)。谁来读好这个词?  

师:这省略号多像他常常的叹息声啊!唉……来,加上这个词读一读。  

(生加上“唉”读,无奈、思念之情表达得很真切。)就让我们带着王维的思念、回忆、遗憾齐读。  

7.你知道王维的心在哪儿了吗?(板书:心系家乡)  

师:平时王维就是这样时常思念着家乡的亲人。今天是重阳佳节,引读:王维看到——(屏幕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生齐读句子。)  

师:这怎能不让王维触景生情!他人团聚的欢乐更让他感到孤单寂寞!。怪不得……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齐读句子。)  

于是王维回忆起往日快乐时光——(屏幕出示: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生齐读句子。)  

师:然而美好的往事只能引发他更深的思念之情。他只能无奈地对天长叹——(屏幕出示: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生齐读。)  

男女生分读  

师:王维只能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屏幕出示图:又到重阳节,秋高气爽,王维的兄弟们又头插茱萸,如约而至,还是品茶、喝酒,作诗,唱歌,赏菊,聊天,然而他们的神态间却有淡淡的失落,忧伤,他们西望长安,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师:王维有千里眼吗?他为什么就这么肯定呢?(一定,思念的人们总是心有灵犀)因为这是亲人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亲人们,  

师: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穿越山山水水,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板画)  

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板帖)指导感情读词。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随着王维的万千思绪,读这段文字吧!(音乐起)  

四、再诵古诗  

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师范读。生(想象画面练读)。  

4、诵读。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独自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配乐齐朗读。  

五、拓展理解  

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凝聚成了一句话:(指板书)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经典。现在佳节不仅仅是重阳节。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望着明月,月圆人却不能团圆,他们可能会吟诵(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解放军叔叔为保卫祖国,远离家人,春节到了,他们一定也会吟诵着(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思乡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生: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乡愁;萧萧梧叶送寒声,(生:江上秋风动客情)是叶绍翁的乡愁。思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种情怀;思乡呀,又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谣。课后收集有关思乡的诗句可让老师为你们举行一次思乡诵诗会。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在异乡--------------------------------------心系家人  

  

  

  

  

功夫在课外  

——评唐丽华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唐丽华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家感触也颇多。  

一、不落俗套创意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句诗,也是课文的题目,更是整篇课文的价值核心所在。纵观课文,可以说是课文的文眼。整堂课的教学,唐老师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匠心独运,巧妙地设计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就课文内容,唐老师抓住课题,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品佳节之乐,体思亲之苦,悟乡愁之浓。分别相对于课题中的“佳节”、“思亲”、“倍”,这样板块清晰,条理清楚,学生学习起来也目标明确。更让人叹服的是,唐老师重组教材,教学中极力铺染佳节之乐,思亲之苦,以乐渲愁,愁更愁,两向对照着教学,一喜一忧,一热闹一冷寂,一个“倍”字背后的万千思绪便自然突破了。从课题入手,抓板块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进程明明朗朗,清清楚楚,这足以见证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不落俗套创意生。  

朴素无华扎实练  

小语姓小,都知道要在课堂上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唐老师的课堂,一字一词的解读就流淌着强烈的语文意识。她练得实,练得巧,练得有艺术,足见非一日功夫了得。课堂中唐老师随文重点解读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遍插茱萸、天各异方、思绪万千”。在教学中唐老师很注意教给方法。  

如,“扶着老人,带着孩子,这就叫——扶老携幼”, 用拆字组词的方法轻松解决。  

“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人们脸上什么表情?”这一问,学生找出了一连串的近义词解读了高兴的情绪:眉开眼笑 笑容满面 喜上眉梢喜形于色……  

唐老师没有满足于对意思的理解,继续语文化的教学,“你们家有过这样一家人团团圆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游玩、逛街的情景吗?”别具匠心的一问,激起了学生情趣,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课堂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诠释着教育教学至理。  

“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多么幸福快乐啊!,读好这两句话,读出节日欢乐的气氛来。”“王维也曾拥有过你们这样的快乐,出示相关句子,读王维曾有的欢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更不离文中主人公,使学生的心灵总是去触摸着主人公跳动的心,也为下文的主人公愁绪的教学打下伏笔。  

“出示图,你看,兄弟们来啦,你的头上插着茱萸,我的头上插着茱萸,他的头上也插着茱萸,这就叫——遍插茱萸”,对茱萸,学生并不是太了解,于是唐老师出示图,学生在观察图时很形象地解决了。  

“王维现在人在哪儿?”(长安)你知道吗,在家乡和长安之间隔着一座高大的华山,唐老师随手简笔画白云缭绕的高山,他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就是古诗中说的“山东”,已乡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随着,介绍古时的交通工具情况,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电话、手机等,让学生感受要听听家人的声音不易,想回家一趟有多难。就是秋天的一封家书穿越崇山峻岭到达家乡时,季节却也已是冬天了,当洁白的月光洒向大地,王维和家人都在仰望明月,却是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这就是——天各一方。介绍背景中让语文也越发丰厚起来。  

一年一度又到重阳佳节时,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那真是——思绪万千啊。紧扣全文,让王维的思绪一脉相承,始终在字里行间捕捉主人公的心绪。学生对词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  

总之,表面是在理解词语,深层则是唐老师把方法也教给学生,把实践还给学生,把发现留给学生,使枯燥单调的词语教学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耐品耐嚼。从词语教学可见一豹,唐老师在力求让语文丰富起来,丰满起来,越发丰厚起来。不喧哗,不热闹,朴素无华,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情到真处自然成  

课文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自然是要读准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唐老师对诗句的理解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没有说教的痕迹,这还得归功于她“引水”的艺术。  

在这样的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在品味了佳节的欢乐之后,唐老师话锋一转。然则,此时此刻的王维拥有这样的快乐吗?他的人在哪儿?(长安)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读书“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像王维一样离开家乡来到另一个地方生活,我们就叫这个地方——异乡。这样漂泊在异乡的游子,我们称他为——异客。跟王维一样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生活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谈谈说说中,从说词到解句,学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诗歌是精炼的,它的情韵却是在几十个字里荡漾,荡漾……唐老师没有就诗句而解读诗句。她引导学生透过简简单单的字后,去还原生活,去触摸诗人跳动的心,跃动的情。  

诗人远离家乡,是怎样一种心情?你是从哪些词里感受到王维的那份孤寂的?15岁,还是一个孩子啊,一个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的孩子,孤身一人在异乡,而且已经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都不能和亲人见上一面,甚至不能听见亲人的声音,能想象出王维是怎样的生活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如吃饭时,生病了,天气凉了,外出时…… )从品词到补白文字背后的生活,学生一步步走进了王维的心里,走进了王维的情里。待唐老师抛出一问“此时的王维心在哪儿?”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出体现王维心绪的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给“更加”换个词,学生脱口而出——加倍,倍加,越发。想必那份情也是自然涌出。唐老师更是穷追不舍,引出王维心绪的另一句“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解读了天各一方后,唐老师一个巧妙的设计——这省略号多像他常常的叹息声啊!唉……,加上这个词再来读一读,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那份孤独,无奈,思念,遗憾……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对文本的解读也更深了一层,此时王维的心在哪儿?自然也引出了诗句的颔联,文章的文眼,课文的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接下来唐老师一次有目的的引读,回顾了刚刚积淀的情绪。也为下文的学习进行了一次铺垫,使教学进程螺旋式上升,情感也逐渐堆积到不吐不快。  

酒不醉人人自醉,愁不扰人人自扰。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何以解忧,唯有美好的回忆打法扰人的时日了。思念的人儿,心灵总是相通的。由己及人,王维只能想像着又到重阳节,兄弟们又如约而至的情景。这里唐老师荡开一笔,出示了兄弟们登高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说说登高的事儿后着重观察兄弟们的神态,眉宇间有失落,有忧伤,他们西望长安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情境中,借兄弟们之口言说彼此的思念,体悟彼此深深的情谊。兄弟们之说,实为王维心声,心中的思念又陡生些凉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就像长长的线穿越山山水水,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王维想了很多很,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真是——思绪万千。  

排遣不了的思念,王维就将这种种思绪,这万千思绪融进了这浓浓的思乡诗里了。到此时,学生对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到了非吟诵不可了。唐老师却没有急着让学生一读了之。因为情到真处才能自然成,吟诵也要情真意切。唐老师借着音乐,范读了全诗,还要让学生再积淀,再积淀。读着这诗,我眼前又浮现出王维独孤的身影,又看到了那个热热闹闹的重阳节,又想到了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此时唐老师才让学生也试着读一读诗,边读边想像画面。这样既有读书方法的指导,更有情感的积淀。学生试读后,唐老师又创设情境,再次将诗里的情感推向了高高的顶峰。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独自站在深深的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你也是王维,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心潮澎湃得吟诵着—— ;你也是王维,站在明亮的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是啊,我们都走进了王维的心里,更是忘不了王维用心写就的这首千古名诗,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里,沉浸在诗的情意里。无须太多的技术指导,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回荡着那份文字流淌着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就是情到真处自然成。  

一气呵成课外延  

本课的教学还有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整堂课首尾呼应,层层推进,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唐老师有着语文老师特有的用心,特有的阅读的意识。  

整堂课从出示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开始,它其实是一句诗句,它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会读这首诗,开始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诗的节奏更好。唐老师的训练阶段目标是相当清楚的。对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的教学着力心中非常明了。  

接着,是学文,品句,悟诗情,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前面已讲,不再赘述。再是对整首诗的感情诵读。  

课了,唐老师再次掀起了一个高潮,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每逢佳节倍思亲。回顾一下当时的教学: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凝聚成了一句话(指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逢佳节倍思亲!”“逢佳节倍思亲”成为经典。现在佳节不仅仅是重阳节。中秋节,爸爸出差在外,望着明月,月圆人却不能团圆,他们可能会吟诵(生:逢佳节倍思亲);解放军叔叔为保卫祖国,远离家人,春节到了,他们一定也会吟诵着(生:逢佳节倍思亲);元宵节,哥哥在国外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吟诵(生:逢佳节倍思亲逢佳节倍思亲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乡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是叶绍翁的乡愁。思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种情怀;思乡呀,又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谣。课后收集有关思乡的诗句可让老师为你们举行一次思乡诵读会。  

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再次解读,精彩至极,更有深意的是教师以此为一个新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性阅读,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整个教学由诗而入,从诗而出,引至更广阔的诗苑,可谓一气呵成课外延。  

总之,课堂中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听罢课后,反思,何以上得如此成功,一句话——功夫在课外。自勉,还得再修行。  

[ 执笔:耿春琴]  

  

  

 

昨天访问: 2928  |  今天访问: 3169  |  本月访问: 25821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45987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