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3518次
一、试卷总体分析
(1)题型稳定,科学严谨
2012年3月九年级英语质量检测的出题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指导,着重考查基础知识,无论是题型,还是命题思路和命题技巧,相对于2011年中考来说是保持稳定的。考查目的明确,表达清楚,结构简约,内容广泛。试卷中浅水区:阅读理解的文章有难度,但如果考生有足够的耐心以及一定的解题策略,拿高分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试卷中深水区:完形填空、单选部分题、听力部分题、词汇及动词填空题是拉开差距的地方,如果没有很好的基本功,很难把题目做对。
(2)选材丰富,时尚有趣
此次质量检测的语言材料选材广泛丰富,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真实有趣,充分体现了时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完型填空是一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对你的看法”的故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理解A篇讲述的是大多数粉丝学生所喜闻乐读的“iPad”;B篇是一篇学科渗透的科普文章“红矮星”,学生读后既增长了知识又引导学生要保护地球;C篇是关于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化冲突转向文化适应的文章,既让学生拓宽了眼界,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D篇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为中心,讲述的是作者找工作碰到的种种挫折,但由于他足够的努力,他最后成功了的励志故事。主观阅读题讲的是学生在人人相处时,碰到的痛楚以及如何释放痛楚的文章。所有这些试题的选材使学生在考试中喜读乐读,兴趣盎然,贴近生活实际,语篇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试题所选用的句子和文章,都明显地体现了对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即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阳光的性格和对社会充满爱心的品德,彰显了《课标》走向生活的语言观。
(3)突出语境, 体现交际
此次命题的试题所考查的语言知识点分布合理,体现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语用功能的统一。试题中增加了与日常交际活动联系密切的话题,试题任务都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形,使语言真正成为考生交际的重要工具,在单选题中10小题有4小题以对话形式出现,这就避免了因语言交际环境的缺失而使考生做出似是而非的答案,突显了考查考生对语言意义的领悟能力和交际能力。
(4)紧扣书本,稳中求活
此次命题紧扣9B四个单元的内容,着重考查基础知识,不出繁、怪、偏题,在保证基础的同时,把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巧妙地溶入试卷当中,考查学生准确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和进行判断、分析、推理、表达完整语言的能力。很多题目和平时做的习题形似而神不似,如果不认认真真阅读分析题目,如果学生都用平时积累的“经验”来解题的话,很容易出错。
二、各类题型解题策略
(1)听力解题策略
A、首先,要抓紧时间,提前审题。
B、然后,录音开始后沉着答题不要慌张。
C、在听的时候要作一些简要的笔记。要努力利用速记法(采用简单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帮助记住一些关键词,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等。语篇的问题一般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设计,根据问题的选项,可以预测故事的一些情节。
D、在做题时还有一些关键的技巧
有数字的题:在听数字时,听到的第一个数字往往不是答案,答案是在第二个或经过运算而得出的。有些题需要你用加法、减法或乘法运算之后才能得出答案;对话时:第二个人重复第一个的话时,有两种可能:一种表示反对,一种表示强调;常识推理:选项中有时会有不用听说话内容就能进行判断的错误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了解的知识或生活常识进行排除。
(2)单选解题策略
A、第一招:还原法
中考命题常以复杂的句型来增加考题的难度,有意给学生造成理解和判断上的困难。面对这种题型,考生要能透过复杂的语言环境,结合语法结构,还原出“庐山真面目”。这样题目就会变得简单,答案就会一目了然。这种结构常为:1)将疑问句还原为陈述句; 2)将感叹句还原为陈述句;3)将倒装句还原为正常语序;4)将被动语态还原为主动语态。
例1: Is this school_______ you visited last month?
A. one B. the one C. that D. what
【指点迷津】 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如果不用还原法考生会误把this school分析成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反而掉进C项that这个陷进。如果把句子还原成陈述句This school is you visited last month,考生就可以看出这个定语从句缺少先行词the one和引导词that / which。the one 特指this school, that / which作宾语可以省略。因此答案是B项the one。
例2: 将被动语态还原为主动语态
Time should be made good use of _______ our lessons well.
A. learning B. learned C. to learn D. learns
【指点迷津】 如果将该题还原为主动句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ime our lessons well.可以发现介词of有其相应的宾语,其后不能再用动名词learning做宾语,应选C项不定式to learn做目的状语。
B、第二招:添加法
中考命题常使用省略句使考生不易看清句子的结构。对于这类试题,可恢复被省略的成分,使句子的结构变得明朗,进而选择出合适的答案。
例如: —Hey, look where you are going!
—Oh, I’m terribly sorry.______.
A. I’m not noticing B. I was not noticing
C. I haven’t noticed D. I don’t notice
【指点迷津】因为省略了时间状语,考生答这类题时好像无处下手。如果添加出隐藏的时间状语,这类句子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Oh, I’m terribly sorry. I was not noticing when I passed by you.这时考生就不难看出本题应为过去进行时,故答案为B项。
C、第三招:分隔法
分隔法是用各类短语、各种从句或谓语动词将两个原来在语法关系上甚为密切的句子成分隔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考生对句子的理解难度。这种方法在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的命题中很多,考生答题时可采用画括号的方法直接确定前面的先行词或中心词。
例如:The book he is fond of ____________how birds live.
A.is describing B.describes C.describing D.described
【指点迷津】很多同学以为是非谓语动词be fond of doing 的考查,会选择C,其实这里的“描述”并非是非谓语动词,而是谓语动词,应考虑的是时态,结合句子意思,应选答案B。
D、第四招:化简法
中考命题为了增加句子的难度,命题人常将起干扰作用的定语从句、介词短语或插入语混在句子中,有意给学生造成理解和判断上的困难。如: I think / suppose / believe,do you think / suppose / believe, you know, of course等。考生在答题时可以采取用括号删除这些干扰项的方法,使句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更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E、第五招:突破定势法
中考命题人常利用考生熟悉已久的句型结构、固定搭配或者母语为“诱饵”给考生造成假象,考生因为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而忽略了题中已经变化的条件或情境,轻而易举选出“正确答案”,结果掉进了陷阱。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或者句意,以免掉入命题者设计的陷阱。
例如:一Would you like some fried rice?
—I would rather eat noodles ________have beef in them.(2011年常州市中考题)
A. that B. than C. what D. as
【指点迷津】很多同学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知识储备及解题经验,很快地就选出了答案B,以为是would rather do sth. than do sth. 的结构的考查。其实, B选项语法没有错误,但意思不通。其实本道题应选择A,这里是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的考查。
F、第六招:语境分析法
语境即一定的语言环境。近几年的中考题往往自然巧妙地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或者故意隐蔽一些有效的信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解题方法适用于情景题和交际题,考生解题时必须依据题干具体情景或交际对话场合、内容来确定符合情理、场景的最佳答案。
例1: —Tom, you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last night?
—I_______, but I suddenly remembered I had homework to do.
A. had to B. didn’t C. was going to D. wouldn’t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动词时态的区别。A 项意为“不得不”,B 项意为“不”;C 项意为“本打算做”;D 项意为“不愿意”。根据语境 but I suddenly remembered I had homework to do可知我是本来打算去的,但想起来还有作业要做,显然只有C 项符合语境要求。
G、第七招:语法分析法
对基本语法的灵活运用是中考单项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一些重点的语法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都有严格的运用规律和使用规则。考生在答题时如果能准确地把握该题的语法考点,将会有效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得分率。
(3)完型填空解题策略
A、了解完形填空题主要测试的角度: 1. 词义辨析。2. 固定搭配。3. 语法结构。4. 文章的衔接及推理。
B、了解解题技巧:
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选出正确的词语搭配。
2通过语法判定用正确的词性及其正确的形式。
①名词的选用,应联系文章主题及空格前后出现的有关词,注意人称和数的一致。
②动词的选用,要注意词义和管用搭配,还要区分近义词之间的用法差异及所给词的形式。
③介词的选用,应注意其惯用法,特别是与动词或其他词组构成的固定搭配。
④代词连词的选用,要注意分析前后句或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⑤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要注意词义的区别,用于比较时,还要注意词形的变化。
3、巧用择优法、排除法和例举对比法
①择优法是把各选项带入短文中,选出在词义上符合要求,且在语法上又没有语病的答案。
②排除法是在带入选项时如发现选项单词意义不对,或词与词搭配不妥,或存在语法错误,或与上下文有矛盾,则迅速排除不适合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③例举对比法:在完型填空的多项选择中,常常会遇到难以选择的题目,需要调动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例举熟知的语言现象与之相比较,再做出明智的选择。
4、解题过程:①通读全文,掌握大意②瞻前顾后,分析先行③反复推敲,功课难关④验证答案,修正错误
(4)阅读理解解题策略-----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A、事实询问题:此类题就文中某一词语、某一句子、某一段落、某一具体情节或事实进行提问。要求考生回答,这类题,可从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但不一定和阅读材料一模一样,有时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o ( what, why, when, where )….?
2、The story took place in ________.
3、In this passage, how many (how much, how often, how long )….?
4、What does the writer say about …..?
5、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6、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7、All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right except __________.
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result of __________?
9、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区分正确选项和干扰选项,正确选项一般可以直接或间接找到出处,干扰选项一般有以下特点:1、部分正确或部分错误,2、原文信息不是题目的要求内容 3、符合常识但不是文章内容 4、和原文内容极为相似,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变动。二、注意看清题目,有时候看清题目比看清选项更重要,注意题目中是否具有否定意义的词,如:not, never, except, instead, false,和链接词but, because, when, while等。三、注意把题目四个选项看完后,再做选择。有时候同时有几个选项都是正确的,要注意细节的全面和完整,尤其要放在最后的all of above的选项。四、不要凭感觉任意发挥,这类题是文章中有什么就选什么。
B、推理判断题:透过表面文章信息,来推测中文章中隐含的意思。要求考生对文中故事发展的情节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____.
2、The passage tells us _____________.
3、We can infer (推断)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____.
4、This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 ___________.
5、The best topic for this passage is _________.
6、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__________.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8、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9、 This text is most probably taken from ______.
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和每句的首句和末句。2、注意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不要脱离文章想得太多,推的太远。3、不要根据自己的常识和经验,脱离文章来判断。
C、数据推算题:此类题要求考生就文章提供中的数据以及数据与文中其他信息的关系做出简单的计算和推理,然后做出选择,解这类题的关键常常不在于数据与计算本身,而在于数据之间的关系,注意数据与文中其他信息的逻辑关系。
D、识图解意题:在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中,常可以看到插图,图解和地图等,这是形象的表现信息的形式,有的只是起辅助作用,用于降低试题的难度。有的之间代替文字,是短文和题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E、主旨大意题
①一类是主题问题,有的文章通过主题句直接阐明主题,有的文章只要求读者通过逻辑推理,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是略读,把注意力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上,然后筛选出最佳表达作者意图的关键词,确定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真实意图及中心思想,注意,文章如果有题目,可根据题目判断中心思想。文章的首句和末句可能暗示文章的中心,但也要小心陷阱,有的文章的首句只是一个引子,其主题还在后面。
②另一类是标题问题,即对文章高度概括,一些文章的标题往往隐含在文章的主题句中,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主题句位于段首,有时候第一句并不是主题句,而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种情况下,第2句往往才是文章的主题句,主题句也可能是段落的最后一句,此外,有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引出细节的信息词,如 for example, the most important, first, then, finally, to begin with, also, 等等。
F、词义猜测题
①通过定义、解释、或同位关系来进行猜测,生词所处的前后句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就是该词的解释,常见的有 That is , that is to say, for example, in other words, such as, called,等,还有一些标点,如破折号,括号,冒号等也是猜测的根据。
②通过比较来猜测。如 but, yet, however, while, unlike, instead of 等等。
③通过例句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猜测。如: and, or, like 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词的前后关系,把这些词归为一类,这样就很容易猜出生词的意思了。
④通过因果关系,如 because, so that, since, for, 等猜出生词的意思,通过because, so that, since, for对前因后果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带出生词的意思。
⑤通过词根,有很多生词,只要认出词根,根据构词法,生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⑥通过代入法,这种方法,简单但十分有效,看看哪个答案更恰当,那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5)阅读表达-----常见题型及解题策略
A、捕捉信息题:通过查读,直接从文中找到信息。
B、组织信息题:通过正确的转换方法来组织信息。(常见的转述形式有:用名词所有格 “ s’ ”代替 of;词性转换;句子结构转换;另选它词来释义。)
C、综合概括题:通过概括归纳出信息。(常见的概括词有:原因:reasons/causes ; 结果:results;影响:effects 建议:advice/suggestions/tips;观点:opinions /view/ideas;问题: problems;措施: measures/action(s);方法:solutions/ways;人物/角色:characters;优点、好处:advantages ;缺点、坏处: disadvantages;区别:differences;种类:types /kinds;形式:forms ;姓名:names ;年龄:age;性别:sex;时间: time/date;开销:cost ;价格:price;目的:purpose;数量: quantity;质量: quality;重要性:importance;外表:appearance;标题:title;主题:topic;尺寸:size;高度:height;重量:weight;困难:difficulties;职业:occupation;数量:number;活动:activities)
(6)、书面表达策略
A、写作格式要求:①英文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向我们的中文一样,开头有空格(4个字符,空格除外),在word里面可以用Tab键实现,这样的格式,每段之间是没有空行的。②另外一种格式是每段开头定格写,但是段与段之间空一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开头空几格,而有的没有了,我们写作时主张用第一种。
B、写作步骤:
①认真审题,弄清试题要求。写作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要求并从总体上确定写作内容,切忌见题就写。确定体裁、时态、人称。
②草拟提纲,确定要点,合理组织材料。
③确定句型,连词成句再成文。
④合理安排,润色加工。
(1)分段,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几个段落。
(2)适当调整句型,或改换表达方式使句子多样话,结构复杂化。在英语写作中尽量避免短语的重复使用。
(3)在不影响词数的情况下,使用连接词或过渡词使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⑤为了卷面更加整洁,先草稿,后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