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7 信息发布:黄海燕 浏览量:2596次
春光明媚,艳阳高照。2018年3月22日下午,大德育课题推进组一行十余人来到金坛区河头小学,进行大德育课题推进组第29次活动。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由河头小学王悦老师和贺国财老师分别执教两节品德研讨课。王悦老师执教的是《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的内容。王老师首先通过音乐和图片的导入,激发孩子们了解春节的兴趣,在讨论“一家人是如何度过春节”的过程中,了解春节习俗的多种多样以及春节所带来的喜庆与热闹。接着,通过图片猜传统节日,走进元宵、端午、重阳等其他传统节日,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些习俗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围绕清明节展开教学,通过绘本《小鱼的春天》让孩子们知道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创设情境让孩子知道清明是缅怀和祭祖的,以此达到对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认识。
贺国财老师执教的是《战争何时了》,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中的一课。贺老师首先与孩子们交流对儿童节的感受,回忆儿童节的快乐场景,借助文本感知儿童节的由来。接着,通过观看视频“硝烟弥漫的战火”,把学生拉进战火纷飞的“一战”“二战”,初步了解“一战”“二战”的起因,学生初步认识到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一位伊拉克儿童的自述”,让孩子走进现代战争。尤其是通过“沙滩上的男孩”等3张照片,讲述了叙利亚战争中儿童的悲惨遭遇,真正感受到战争对儿童带来的危害。最后,回归到儿童节,这些处于战争中的儿童,他们最期盼的节日礼物会是什么?自然引发孩子对和平的向往,了解“和平鸽”的由来,感知《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唤醒人类对和平的永久期盼。
在理论学习中,来自汤庄小学的龚娟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文中认为,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融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小学阶段应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评课议课环节中,课题组成员认为王悦老师,虽然是一位从教才一年的年轻老师,但语言教态自然大方,教学版块清晰,层次分明。王老师能够结合孩子的角度,立足于生活实践,通过课前小组调查研究,课堂学生交流整合,尤其是充分利用河头小学外地学生较多的资源,讨论“你为什么想要回家过年”的话题,交流“不同地区春节的习俗”特点。王老师重点选择春节和清明这两个传统节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感受“春节快乐”“清明安康”的异同,借助传统节日的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为学生,尤其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学生,战争对他们来说是如此遥远。贺老师的课堂从“儿童”引入“战争”,再由“战争”回归“儿童”,拉近了儿童与战争的距离。结合音乐和图片,进行情感渲染,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学生对战争中的儿童产生深深的同情。一个个红色标志的数据,让学生想象到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对儿童带来的痛苦。通过音乐和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真切的呐喊:要和平,不要战争。
最后,大德育课题组组长贺国财简要回顾了课题组成立以来各位成员取得的优秀成绩,尤其是课题顺利通过中期评估,成为常州市级备案课题。同时,勉励各位成员积极参加区级品德各项活动,继续在课程方面认真思考,悉心研究,不断思考,迎接品德课程的春天。
(供稿:金坛区河头小学 贺国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