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7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6305次
一、幼儿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
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包括儿歌、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诵、记忆和表达情感。
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慧,而且还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地熏陶以及美的感受。
二、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合适的诗歌教学内容
幼儿园各年龄段的诗歌,情感洋溢,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并集中体现了艺术语言的形式美特征,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刺激,形成情感的共鸣。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课,选对教材是关键。现在幼儿园语言课程上的诗歌教材很多,如何在这么多的诗歌作品中甄选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作品,同时又丰富我们的主题建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双识别美的智慧的眼睛,拥有一颗辨别美的敏感的心灵。因为诗歌教学的年龄阶段特点比较明显,大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小班在选材上要注意以语言浅显重复、读来朗朗上口、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例如《手指谣》、《小朋友爱清洁》等。中大班在选材上除了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还要注重诗歌蕴涵的意境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美、情节美和诗歌中词句的优美等等。如《梦》这首诗中蕴涵的意境美;诗歌《绿色的和灰色的》渗透的情感起伏变化的情绪美和故事发展的情节美等。
(二)制定确切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如有的诗歌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讲文明,懂礼貌,诗歌《轻轻地》互相谦让等),有的诗歌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有的诗歌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这要求我们在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如小班的《小朋友爱清洁》“小鸭叫,嘎嘎嘎,叫我剪指甲;小鸡叫,叽叽叽,叫我擦鼻涕……”制定目标时可以从卫生行为习惯上提示。又如小班儿歌《逗蚂蚁》整首诗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趣……
(三)运用灵活的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活动,是一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其次,诗歌学习是师幼共同进行的文学审美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诗歌中丰富多样的情感。如果不重视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把学诗、读诗、编诗当作一个机械的任务来完成,幼儿情感上无动于衷,心湖上风平浪静,就无法产生心灵感应,无法体验美好的情感。
诗歌教学的组织与指导,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诗歌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组织和指导好诗歌教学,是值得我们大家一起进行探讨的。
1.生动简洁导入,以“引”介入诗歌
诗歌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收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目前我们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欣赏导入法、启发提问导入法、情景表演导入法、故事讲述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等。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就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否相一致等因素。(有些活动刚开始搞得太复杂,一会表演,一会唱,不直接进入主题……)
例如:在儿歌《逗蚂蚁》这样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邀请一位客人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白纸遮住蚂蚁身体,慢慢露出一对小触角和半个脑袋,让幼儿猜一猜。(小班孩子)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蚂蚁来呀来……请幼儿完整欣赏一遍儿歌。(情景导入)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可以这样导入: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爷爷有胡子吗?你爷爷的胡子是怎么样的?你想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有关冬爷爷的胡子的散文诗……这是典型的与幼儿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
在相应的季节和天气里组织教学,导入一开始,教师就要非常注意良好情绪、情感氛围的营造。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以一种轻松优美的语调、语气来进行,并且在轻松的谈话中很自然地施以恰当的教学策略。如中班的《家》:(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这是一首结构工整统一,语言优美生动的诗歌,它描绘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可以为幼儿展示一大幅涵盖美丽景物的背景图(蓝天、森林、草地、小河、红花、幼儿园),接着以小动物的贴绒图片让孩子对应找家引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图片导入)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该结合诗歌内容有效的进行选择。
2.倾听感受理解,以“问”步入诗歌
倾听感受诗歌内容,让孩子初步熟悉诗歌的语词语句,这在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如何让孩子愿意听、积极地听、专注地听,老师可以在听之前提出要求。第二遍欣赏时《逗蚂蚁》提问:仔细听听,儿歌中我们请小蚂蚁吃的是什么呢?小蚂蚁问了什么话?我们怎么回答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欣赏儿歌,而接下来的第三遍欣赏,可以让幼儿边扮演小蚂蚁边和老师进行一问一答,帮助幼儿具体理解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什么饭?黄米饭……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围绕诗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为以后仿编诗歌作铺垫。“小蚂蚁除了喜欢吃黄米饭,还喜欢吃什么?大家想一想,吃不完,怎么办?”鼓励幼儿大胆纺编儿歌。“往回搬,搬回家给谁吃?”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所指向,层层深入,鼓励幼儿充分想象、理解诗歌,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
倾听理解诗歌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环节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设计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这三种形式:
*自然情景法
如:儿童散文诗《桑树妈妈》、《落叶》等自然特征明显,比较形象,幼儿容易理解的作品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比如《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下面,把它当作小屋。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
“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该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季节性明显,生动形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选择在秋季的落叶树下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然情景的认知教育功能,让幼儿躺在落叶树下,坐在落叶上面,在与落叶的亲密接触情景中,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中角色的可爱有趣。通过对儿童散文诗的欣赏和有表情地朗诵,引导感受诗歌里优美的意境,进行扩散思维,仿编散文诗,等等。或者请幼儿捡落叶,布置在教室周围,营造秋天落叶飘飘的氛围。
*生活情景法 如:《小锤子》、《轻轻地》《小熊过桥》等行为习惯教育类的作品,旨在养成幼儿懂礼貌、讲文明、爱父母等行为习惯。这类对良好习惯具有行为教育功能的作品,教学时可以采用生活情景法。比如《轻轻地》:
妈妈起床啦!
轻轻地穿衣,轻轻地下床,轻轻地走路……
爸爸昨天上夜班,回家很晚很晚,现在还在甜甜地睡着。
佳佳起床啦!
轻轻地穿衣,轻轻地下床,轻轻地走路……
妈妈望着佳佳笑,佳佳望着妈妈笑。
呼噜,呼噜,爸爸睡得好香呢!
作品反映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妨碍他人休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是“小太阳”,“小皇帝”往往是父母长辈不影响他(她),他(她)可以影响任何人的休息,这么看来,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又不能仅仅是说教。所以,这类作品可以通过生活情景的表演来进行,发挥生活情景的行为教育功能,让幼儿扮演诗中的角色,表演诗的情景,亲身体验“轻轻地”感觉,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请配班老师表演或请大班的孩子表演。
*图示法
这是我们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图示法指的是广义的图示,包括:符号、图片、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诗歌教学生动起来,它可以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和感受。比如《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儿绿了……”
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儿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不是吗?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儿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的小鸟们,你们的话都对,但都没有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该作品描述出绵绵的春雨、欢快的群鸟、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但凭幼儿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轻柔舒缓的钢琴音乐背景,童话般的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静默着,屋檐下人性化的小鸟唧唧喳喳互相辩论着,伴随甜美的角色语言,显示出的翠绿的草地、嫩绿的柳枝,粉红的桃花、淡红的杏花,金黄油菜花、鹅黄蒲公英……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幼儿的注意被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听到,看到的春天告诉他人。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对启发
图示法还可以根据诗歌里的内容,将相应的教具按顺序出示,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我要自己走》
3.完整朗读,以“情”进入诗歌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朗诵很重要。幼儿通过朗诵,可以增加文字的趣味性,并且学习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
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对诗歌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诗歌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和引导幼儿去欣赏、创造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把握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解说水平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如果仅引导幼儿单纯去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那么就不能算完全了解了诗歌,或者说仅是一种对诗歌浅层次的解读。只有让幼儿去感受、不断地去朗诵,才能把握作品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现的全部。例如,诗歌《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下面,把它当作小屋。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切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抒情委婉,为教学中情感的准确投入作好准备。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是真实充分的,是教师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或随意曲解。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真实充分的投入,是帮助幼儿有效地接受诗歌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诗歌所承载的很多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什么样的诗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是优美温柔还是整齐有力,教师应该根据内容有所侧重。
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4.创造仿编,以“说”重塑诗歌
仿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幼儿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创编活动。如小、中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即幼儿能模仿原诗的韵律、格式、词语、节奏等,仿编出简单的诗歌。如诗歌《家》、《落叶》,可以让幼儿仿编:还有谁也是谁的家,或者落叶还会落在哪里?那个小动物会发现他,把它当作什么呢?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在难度上有所提高,除了仿编活动还可以续编活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诗歌的格式是否工整、句子是否对仗、词句是否押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致使幼儿创编时无所适从,创造的积极性屡屡受挫。其实,在诗歌创编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以支持、鼓励的态度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心理氛围外,更应注重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仿编的空间,掌握创编的灵活性。最大可能地顺应幼儿,使幼儿创编时得心应手,觉得有兴趣、有情趣。希望通过诗歌仿编活动,使一花引来万花开。
这里讲到的4点其实就是日常诗歌教学最基本的4个环节:引题——倾听理解——朗诵,深入理解——仿编,2、3两个环节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整体感受——分句理解——拓展。
(四)结合其他领域的活动内容(延伸环节)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综合性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诗歌作品,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途径开展活动。如以诗歌为中心,开展欣赏、朗诵、表演、制作、绘画、音乐等活动。例如在《落叶》的诗歌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外出秋游,唱一唱落叶的歌曲,利用落叶粘贴作品等,一系列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知识面,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通过诗歌与美工相结合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诗画的配合形式,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美术技能,将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合的画面,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此外,诗歌教学还可以与电视、幻灯、录音等手段相结合等。
总之,诗歌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充满儿童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诗歌伴随着幼儿成长,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教师应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发芽开花,最终结成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