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7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4039次

5月17日上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新课程基地调研活动在直溪中心小学进行。被常州市教研室确立为重点研究课题的我市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区域性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所属的子课题组长,参加了活动。

与会人员首先观摩了三2班焦月萍老师辅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端午》。接着教研员夏亭尔以所观摩的活动课《走进端午》为载体,就目前阶段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如何指导,有哪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提高认识,纠正偏向,组织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探讨。
现将研讨座谈纪要要点摘录如下。
王 松(直溪中心小学):
《走进端午》这个活动原先是打算放在高年级搞的。但由于调整了课时计划,高年级目前还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安排到中年级。这个活动是上个星期开始的。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端午节及端午文化,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学包粽子。三年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起步年级,活动确立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并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加上学包粽子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学生的当堂表现、动手操作上看,还不如人意。但是学生经历了,有收获,有体验。
钱新民(华罗庚实验学校):
我平时都只搞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短线活动,今天这个活动让人耳目一新。如学生动手找寻一些辟邪植物,认识了艾蒿、菖蒲,并知道其作用,这就发挥了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但是如果分三个组,从做入手,一组学做香囊,一组学结装蛋的网袋,,一组学包粽子,学习咸鸭蛋如何制作。在做的过程中,有一个劳动与技术的体现(如与缝纫结合)。在做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兴趣会更大。
(夏:对,这就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项目学习。把基本的专业知识穿插到活动中去,并从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技能。)
岳建华(涑渎中心小学):
听了焦老师这节课,感觉汇报展示开始走向成熟。汇报展示如何进行,这节课有许多做法与我的想法相吻合。活动中到底展示什么?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收获颇多,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体验。对于他们的种种收获、活动情况、活动经验,只要自己觉得有一点做得挺好,就可以站起来汇报、交流、展示。师生共演的一个小品《采访》,很有启发性。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去采访,会遇到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采访父母亲还算好办一点。活动中表演的如何采访小品,就展现了采访的技巧。学习采访,可以先接近亲人,学会与亲近的人沟通,再去接近他人,循序渐进。
我认为这个活动还可分成这样几块:1、学生眼中的端午(活动计划);2、包粽子;3、做咸鸭蛋。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唤醒已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为什么要插菖蒲草和艾蒿?为什么要包粽子?这都可进行深入研究,引入研究性学习。
(夏:是啊,进行换位思考:让我来搞我准备怎样做?活动方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制订。 )
祝文祥(常胜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在五六年级开展得不是太好,有的班级甚至停掉了。
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我们提倡真实的活动,真实的展示,但也不能弱化教师的作用。活动中有一个小小的不当之处,就是有一个学生汇报端午节的来历,讲了很长时间,焦老师大概感到时间不允许,就没有让他讲完。因此我想,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是否会预料到?对学生的交流,老师事先是否要进行指导和筛选?
这个活动如果让城里的三年级来上,就有一定难度。农村上有优势,有菖蒲,艾蒿。学生在包粽子中得到的愉悦,形成的综合能力,其他课程无法替代。
(夏:当学生汇报的材料出现雷同,如何处理?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样会挫伤积极性。老师事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收获及成果形式,做到心中有数,并知道如何处理学生汇报中的重复现象。如刚才课上出现的问题,可事先用手抄报形式满足已准备好汇报的学生的表达欲,或在课上让学生在同一个汇报内容上作补充,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老师的指导、辅导作用要体现出来,教师对活动全局、对每一个成员的情况更要清楚,这样才能为活动汇报做法、交流体会及成果展示事先做好策划。)
马国芳(指前中心小学):
我觉得一次活动搞得成功与否,可进行前后对比:如果不搞这个活动,通过调查,端午节的来历,学生只会知道一点。但通过搞活动,多途径了解得就比较多。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关端午节挂香囊、插菖蒲草、艾草的习俗,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就了解了传统习俗。学生的可塑性大。让小孩学包粽子,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
整个活动采访资料比较多,交流形式单调了一些。
小时候家中比较穷,有蛋吃都要炫耀一番。现在小孩不是太重视过端午节。生活条件变化了,但一些好的民间文化要传承下去。
(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人讲是屈原、曹娥或伍子胥,也许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但这可作为生成的活动资源,引导学生继续研究,深入下去。采访时可让学生另辟蹊径,问一问祖辈、父辈以前的生活,感受那种对传统节日念念不忘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感情。现在粽子是到商店买的,学生看不到家人把对生活的爱和对亲人的情裹在粽子里,总觉得缺少了亲情和乐趣。现在学生通过活动学包粽子,是接受一种文化的浸润。)
陈月萍(白塔中心小学):
这次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新形式的尝试。重在掌握方法。焦老师上课时一直在指导,如资料如何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经验。向别人采访,回去后如何与家长沟通。请教别人有技巧。这次尝试是成功的,平时要渗透方法。
第一组和第二组都是查找资料,第一组的方法是自己查找,第二组的方法是访问。如果让我指导,我会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分组。关于端午的传说,就定一个小主题,让问题集中一些。再生成相关子课题,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等三个人物,了解历史人物及其品质。
关于资料的交流,不能满足于学生找到资料读一读就了事。汇报交流读不通,结结巴巴,效果就差。老师事先要了解情况,自己也要熟悉资料,进行引导和重组。
我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事先都要先看一下,哪些肯定,哪些需要引导,告之还可向哪方面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到汇报交流时有效指导,避免重复。
(夏: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老师事先一定要了解。如端午的来历,可由专门小组搜集,上课时先交流端午节的来历,有人讲了,相同的就不要再重复讲了。学生事先多读,收集的诗别人听不懂,可用幻灯打出来。让学生了解大概是什么意思。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贺云飞(尧塘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交流资料,学生都是搜集到了读一读。搜集到了之后,对资料要进行加工,将书面的、网络的语言口语化。自己理解了,就读得通,同时让更多同学听得懂。
陈海英(五叶中心小学):
多数学生只采访了自己的家长,其实可以采访多个人,找到多个答案,再综合一下。学生在汇报时,交流完了之后,其他学生提问。但受年龄限制,提问的深度和技巧都不够。你已经了解了多少,老师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如评价时,第一组组长评价第二组:“虽然能力不太好,也在这次活动中,作出了成绩,但动手能力比较强,体会到了成功”。教师听之任之,不予纠正。
(夏:老师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不能放任自流,无原则迁就,不能无动于衷。当学生提出给第三组十颗星时,这就生成了一个研究题:为什么一个组汇报很好只加五颗星,而另一个小组表现差不多就可以加十颗星。大家可以争一争,辩一辩。老师的主导作用此时要体现,不能学生一切都对,都行。)
李金俊(西岗中心小学):
关于传说的问题,课前可集中一下。如果老师调控得当的话,如问“还有什么传说,如有不同的传说可补充”。这样实时指导也可,避免资料的简单重复。交流资料,听了第二组交流,冗长单调。过程是不是可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交流的重点放在自己收获到的、体验到的。查找资料,老师关注资料从哪儿来的,就同一个资料,大家同样找,也可能不同。
(夏:交流的重点可各有侧重,也不需要人人都说一段.)
徐锁平(河头中心小学):
今天这个活动,给人第一印象是真实。这是与三年前的直溪小学所开展的三个活动相比较得出来的。原来搞活动费时费力,最后学生成了演课本剧。今天,学生都能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切的感受。
有些方面出现失误,值得商榷,这是好事。如学生的分组,一是人数太多,全班只分成了三大组,不利于交流与合作。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人数多了,一些同学势必会成为看客。二是要注重劳动习惯评价(如卫生习惯,爱惜粮食,桌面清洁等。)三是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其实许多搜集的资料,活动的过程,可用电脑展示。四是学生评价时,最好提供一定的评价标准,指导学生作一些具体的评价,如任务完成情况,合作怎样,汇报得怎样,便于指导和学生评价,而不是笼统的评价得到几颗星。
这个活动,注重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劳动与技术,为今后的活动作了一个有效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
张文华(后阳小学):
活动中要注重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如学生发言时不能轻易打断,应让学生全部说完。分组,一组一个内容,学生的提问很单一。如果从一个面上,可针对这一方面,提出比较深刻的问题。)
邹文辉(朱林中心小学):
这个活动真实自然。但是活动如何评价?在语文课上有三维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检测时也只要对照目标即可。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汇报,不是知识架构,是一个综合体,是否只展示某个方面?我认为也要围绕目标展示,不要什么都汇报;也要有序,先汇报共性的,再汇报个性的。
(夏:要组织得有条理一些,使交流起来更顺畅一些。)
徐锁平(河头中心小学):
语文课的目标明确,知识性强。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自主性,生成性,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经验积累。评价时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是否真实,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岳建华(涑渎中心小学):
哪些是共性的东西,需要解决的。可通过录像,避免错误。采访人要预约。采访父母亲,注意谈话的技巧。小品(情景再现),是否家长也有学生扮演。
黄晓玲(花山中心小学):
关于学生小组的名称,我认为不需要起名,可直奔主题。小组名称不能是外加的,与主题无关的。小组名称应与研究课题更接近。但今天小组名称与端午节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教师对此应该有个指导意见。今后要注意。
包粽子时,学生已经开始动手,老师才急着谈注意事项,可能晚了一点儿。
夏亭尔(金坛教研室):
大家就一个活动评价谈各自的认识,收获比组织一次学习收获更大。我们今后如何避免以上谈的问题,对提供观摩的活动不要弄虚作假,不要表面的热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少,太顺利,这不正常。要体现真实。
活动要有层次,要有拓展的空间,注重生成。以体验为主,如了解我们的祖辈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能感受到当年粮食缺乏,生活不易。同时学习一些劳动与技术。
要有活动,不能都是交流资料。
今天这个活动很好,觉得研究性学习不够,就加上劳动与技术课的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要和学校的常规活动打通,要与学科打通,整合,学科类的资源,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材料,而不是用综合实践活动去完成学科任务。
(直溪中心小学的汇报及有关课题结题的内容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