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相和—《静夜思》"依字行腔"的创编课堂
发布时间:2025-06-03 信息发布:尹梅红 浏览量:281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静夜思》的旋律在教室里轻轻回响时,一段跨越千年的诗意之旅在七(6)班悄然开启。5月30日上午,金坛区初中音乐教研活动在华罗庚实验初中举行。本次活动主题“新教材、新课标教学研讨与培训”。由华罗庚实验初中李璇老师执教七年级研讨课——《静夜思》。

一、诗声起:唱、吟、诵的沉浸之旅
清脆的朗诵声与悠扬的琴声交织,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学生以清澈的嗓音演唱唐诗《静夜思》,他们将李白笔下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化作动人的旋律。演唱结束后,李老师微笑着说:“这首《静夜思》,除了用歌声表达,还可以用更丰富的形式去演绎。今天,让我们尝试着用古人的吟诵方式去唱一唱。”自然过渡到吟诵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从朗诵的节奏与平仄韵律中寻找音乐的灵感。学生们尝试将“举头望明月”的“望”字拉长成渐强的颤音,把“低头思故乡”的“思”字处理成低回的沉吟。当诗句与旋律逐渐融合,吟诵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仿佛诗人的情感穿越时空,在当代学生的口中重新生长。

二、创意生:编、创、现的思维碰撞
创编环节中,学生们化身“小作曲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李老师所说的吟诵规则,用"宫商角徵羽”为诗句谱曲。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们自发将“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融入创作。在讨论中,他们不断调整旋律,让音乐与诗词的意境丝丝入扣。教室仿佛变成了充满魔力的音乐实验室,每个角落都跃动着灵动的音符。

三、教研思:让创编成为课堂的日常
课后,区教研员尹梅红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总结。针对当下新教材、新课标我们如何在课堂上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引发了教师们的讨论与思考:“传统的音乐课往往停留在教唱旋律、重复练习的层面,而今天的《静夜思》课却证明:当学生被赋予创作的空间,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音乐课堂如何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引导学生从理解、体验到创造,让音乐学习成为思维训练与艺术表达的融合之旅。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新教材、教法、开发研究课程资源,才能让课堂“妙笔生花、优于常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音乐课堂成为滋养师生心灵的沃土。
(撰稿人:华罗庚实验学校 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