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深究文本求语用,巧构事例话“名人”——庄素芳序列作文名师工作室第20次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3929次

1228日,庄素芳序列作文名师工作室在水北小学举行了第20次活动,水北小学的许叶飞老师和河滨小学的周卫星老师就苏教版六上第六单元“家乡的名人”进行了同题汇课,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流程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让工作室成员和水北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思考中激荡,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提升。  

课例展示:语用生活齐头进,同题异构也出彩。  

第一节课许老师充分发掘了教材的语用价值,引领学生梳理了本册书中些人的文章,明确了写人的两种常见的方法:线装递进式直叙和块状并列式组合,并通过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围绕“人物品质”,对调查的事例进行筛选、整合,最后学习了课文中他人评价和开头、结尾的写法,适时地迁移运用到习作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节课中,周老师用猜字谜的方式开启了课堂教学,借助学生熟知的“名人”,明确了“名人”的定义。关注身边的名人,让学生对名人的采访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辨思能力。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明确了“用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是本次习作的关键。通过对例文的学习,剖析了写人时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各类描写和渲染烘托。有效的方法指导,扎实而细致,对学生在下笔时对典型事例的描写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评课研讨:异中求同话课堂,文本源于深解读。  

评课研讨阶段,工作室的就“能人”和“名人”的概念的界定各抒己见,对两节课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褒奖,对于存在的不足也是一针见血。大家认为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工作室梳理的写人的三到六年级的教学目标。从目标定位上看,第11册《家乡的名人》应该是培养学生搜集名人素材,围绕核心特点选择名人素材,剪裁素材联接素材的能力。如果这一点定位不准确,那教师花再大的气力,学生所得也是有限的。其次,教师在上课中都能做到依托教材,寻找最恰当的对接文本。但老师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如11册中《最后的姿势》是一篇通讯报道,而《船长》则是一篇小说。这两篇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与名人系列文章《钱学森》《詹天佑》不一样。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总结提升:专业常识系统学,能力提升是关键。  

每次工作室活动,领衔人庄校长都要做一个微型讲座。旨在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因为在职教师在学校里没有系统地培训过写作学,在职期间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写作常识的培训。而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至关重要。在前几次活动,工作室内系统学习的叶黎明教授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这一次活动,庄校长开始给成员学习林可夫主编的《基础写作概论》。这次讲座的内容是写作基础能力训练”。她从写作能力示意图入手,阐述了从生活到文章的思维过程。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各类文体需要的能力不一样,如记叙文多运用观察,写议论文与说明文多侧重于采集。构思阶段,中心任务是激发情感和运用思维来加工素材,形成主题,为文章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感受与想象、开合与思索的能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摄取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力的培养,是有系统的方法的,这其中如何捉住特征、如何掌握思路、如何开五官都有系统的训练方法。

 

 

往来兮暖阳高照,归去兮暮霞残血,夕阳余晖下我们不由心潮迭起:提升学生的能力需以文本的解读为支架,以课本的序列研究为基础,以各类习作课型的研究为依托,更要有一线语文老师精准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依托,才能让学生拾阶而上。  

勇气、执着、专业会支撑我们一路前行!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3214  |  本月访问: 34815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498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