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179次
——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类课型研讨暨小语协作组活动报道
2011年3月24日 下午,中年级阅读类课型研讨暨小语协作组活动在华城小学举行。来自全市各小学的中年级段骨干老师及小语协作组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第一部分,由华城小学的陈赟和李菊华两位老师分别就《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式的教学。陈老师从课题中的“抱”字入手,追寻两处“抱”的情感差异,顺着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展开教学。李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文本中的“我以为”和“没想到”之间的情感冲突,体会作者的难过、愧疚之情,引导学生逐步去感悟母爱的伟大。
陈赟老师 执教《第一次抱母亲》
李菊华老师 执教《第一次抱母亲》
活动的第二部分,先由两位执教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以及教学设计的意图。接着,由小语协作组的冷漓锦老师和滕晓惠老师针对两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冷老师对照了两节课,认为它们存在着一些共性:都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质朴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浓浓的亲情,课堂上都注重了读、悟、写的结合;两节课在朗读上都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资源,配上了与文字契合的音乐,并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朗读不仅仅停留的表面,而且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中去。同时,冷老师又认为两节课各有侧重点:第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了写话练习;第二节课很好地运用了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观察、想象、朗读,让学生的情感逐步得到升华。冷老师还结合自己进行主题阅读的实践经验,谈了自己关于文本的思考,并提出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同类文章,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浸泡的教学设想。滕老师认为:第一节课板块式的教学思路清晰,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课堂上的语文味很浓,听说读写训练做得很扎实;第二节课中教师的语言很有感染力,注重了范读,把学生很好地带进了文本的情境,并注重了文本内容的整合。滕老师还就本篇课文从常态课的角度,具体谈了自己的教学设想,三方异构,让与会者收获颇丰。
协作组成员 冷漓锦老师 在评课
协作组成员 滕晓惠老师 在评课本次活动的第三部分,研训中心的孔蕙萍老师首先对此次研讨课的文本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引导老师们用更宽广的视野来解读文本,并从又一个角度谈了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独辟蹊径的教学构思,让在座的老师能更深更透地把脉文本,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接着,孔老师还对中年级的教学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要依据学情,吃准年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1、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2、重视词句的训练。3、加强对文字表达方式的学习。4、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
半天的研讨活动对于参加活动的老师来说,是短暂而又充实的。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后研讨中,老师们都在进行着“同课异构,同中求异”的探索,在异彩纷呈中分享着彼此的教育智慧。
(华城小学 李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