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吹尽黄沙始得金——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第三次单元教学研讨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784次

326日下午,全市60多名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师聚集在河头小学,进行了第三次单元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河头小学陈霞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研训中心周怡和老师结合河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特点对研究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然后,分年级组听取了河头小学四位老师主讲的教材分析。

   

   

在点评环节中,周老师对陈霞老师的教学设计予以了较高的评价。陈老师具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具有较强语文课程意识及教学设计意识。教学主要围绕三处对比,把握课文主旨,体验人物品质,触摸语言涵蕴,启迪思维想象。  

1、“杀”与“不杀”  

杀大黑骡子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了,断粮了,连野菜都挖不到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战士们纷纷倒下了,再不杀牲口作为食物,将会有更多的战士牺牲,后果不堪设想。课文中的“饥寒交迫”、“燃眉之急”等词语都说明了这一点。  

不杀大黑骡子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它劳苦功高,“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而且,彭德怀和它情同手足,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杀了它,显得忘恩负义,也不忍心。  

在教学中,陈老师让学生找到“杀”和“不杀”的原因。通过“情”与“理”的激烈碰撞,逐渐使学生明白:“杀”是爱战士,“不杀”则是爱骡子,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这样,也使学生很容易地体会到了彭德怀更爱战士们。以“杀”与“不杀”的思辨与争辩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  

2、“无情””和“有情”  

下命令杀掉大黑骡子的不是别人,正是它的主人,而且主人的态度极其坚决:一出口就是命令、大声地说、怒吼……甚至用枪逼着副官长动手。看来,彭德怀是真的要杀坐骑,杀在长征途中共患难的“战友”了。  

在无情的背后,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彭德怀“有情”的一面:悄悄地分干粮给大黑骡子吃、背过脸去流泪、摘下军帽、不吃肉汤……看来,即使下了命令杀大黑骡子,也绝不是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无情无义,而是另有原因的,那个原因肯定是更重要的。  

让学生找到体现彭德怀“无情”和“有情”的语句,懂得彭德怀对战士们的“情”战胜了对大黑骡子的“私情”,就进一步体会到了彭德怀更爱战士们。  

3、“只杀”和“全杀”  

只杀其它5头牲口,而留下大黑骡子,这仿佛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也是战士们提议的,把大黑骡子留下来,是没有任何人会提出意见和批评的。如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仍在请求。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换言之,大黑骡子是可以不杀的,它是彭将军的坐骑,它是有身份的,而其它的都是普通的战马,是无足轻重的。  

再说“全杀”。凡是部队里的牲口,一视同仁,全部杀掉,而且先杀大黑骡子。陈老师请学生对比,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全杀”体现了彭德怀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反之则不行。看,正是彭德怀对战士们的爱以及他的伟大精神鼓舞着战士们奋勇向前,终于战胜了天险,走出了草地:“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周老师在点评中强调,语文课堂唯有真实才有精彩,语文课堂唯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彭德怀的内心矛盾进而体现他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陈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战士们心里肯定和彭德怀一样痛苦一样矛盾。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会有哪些神态、动作?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学习课文中通过神态、动作表现心理活动的方法。另外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真正走到故事中去,体会人物情感。通过练笔不仅有效地将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进而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和事物的看法,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周老师结合这堂课的实例评析呼吁:回归语文教学之“本”,遵循阅读教学之“道”  

对于语文之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人本。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首要的是人,即学生。要了解学生,善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好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关注文本。文本的两个层面都要关注,即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两个层面,通过文本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讲文本,还是按人本来讲,语文素养也不是和精神世界割裂开来的,语文课标在讲到语文素养的时候,也包括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它是整合在一起的。  

1、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形象思维为主导  

在《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点”可以成为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如:“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在下军帽……”此时的彭德怀内心是如何的?可以成为学生练笔的好机会,同时对理解本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2、要让学生有更多“体验”的机会  

品词悟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何品词悟句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教学中,“燃眉之急”一词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应让学生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你有没有遇到过燃眉之急?”或者“全中国人民有没有遇到过燃眉之急?”那么,教师不仅仅是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个词,更让学生有了运用这个词的机会。  

3、利用好学生“错误的回答”这一生成性资源  

课堂是多变的,它不可能完全顺着教师的预设丝毫不差的进行。因为我们的学

生,就像大森林树叶,他们有着各自的姿态与神韵。正因为他们存在着诸多差

异,回答问题必会有水平的高低。然而,教育就是在不停地为学生纠错。在学生

回答错了的情况下,教师怎样纠错是一门艺术。既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要

准确地进行评价与引导,这是考验教师的智慧。

4、突出文本教学的原则,结合语境去理解语言。课文中的语言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只有处于具体的语言环境,语言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的。无论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一个字或一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总是具体可感的、清楚明晰的。如果不考虑具体语境,单凭主观臆断,就可能歪曲课文的意思,就可能不得要领。  

5、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尊重文体,因“文”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处理好文体与思维的关系,处理文体与语言的关系(如诗歌与童话),处理好文体与表现手法的关系等。  

6、课堂阅读教学应注重过程的展开。即注重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课堂生成效果。注重过程,就是把课堂看作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学生的生命表现形式通过课堂行为体现出来。"课堂生命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有力矫正,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7、阅读教学要将讲与练有机结合,读和写相互渗透。如果说""是教师行为,那么""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行为。叶圣陶先生认为,""是学生将课文内容和教师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将客观知识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练习题需要精心设计。注重科学训练的教师往往亲自设计练习题,因为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最了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读和写相互渗透大家较为熟知,经常实践不再赘述。

   

   

   

短暂的活动不仅使老师感受到了河头小学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校文化,更体验到了河头小学的语文老师的精神风采。他们以年级组为单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备课,反复修改讲稿,最终,观点在讨论中升华,思路在辨析中明确。他们另辟蹊径,眼光独到而深邃,一改以往的教材分析模式,不再纠缠于教学设计流程,而是把一篇课文中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拎”出来,就教学目标的拟订进行阐述,在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步骤方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精深的剖析、巧妙的方法,让参加培训的老师受益匪浅。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4857  |  本月访问: 36458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6624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