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780次
五月十三日,直溪镇三所学校的部分语文老师和分管语文教学的教导主任汇聚于校阶梯教室举行语文主题教研活动。
贴近课堂,选择主题。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承担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审美意识的重要任务。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学古诗教学是实施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是教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凭借,是学校藉此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古诗教学质量对于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目前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在教学策略方面显得比较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过程是程式化的,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分析得细而碎,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学手段是“口耳相授”,课堂上缺乏美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与此同时学生学古诗的渠道也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古诗。
因此,如何增强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的兴趣显得至关重要,所以,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古诗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探讨”这一活动主题。
同题会课,风格相迥。
本次活动中,三所学校分别提供了一节研讨课《小儿垂钓》,虽然是同一节课,但教学风格不尽相同。
直溪中心小学黄静静老师的课堂上,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介绍作者,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试着用教师提供的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诗句,吟诵诗句。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情趣。品味第一句的时候,则抓住“蓬头”、“学”以及“侧”等词语,借助画面或者猜测、联想等,体会儿童的天真和可爱;品味第二句的时候,则借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表演与对话。尤其是对“招手”一词展开多元化的理解,感悟其中的情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感情诵读、吟唱,并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相机的拓展。整节课,教师能注重诗歌的积累,尽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明珍小学黄海云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一改平常古诗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生能够吟诵的基础上,逐句地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将自己的想象与品味的内容写下来。
建昌小学的谢云老师的课堂上,教学的环节与直溪中心小学的黄静静基本相同。只是,缺少了吟唱这一环节。在品味诗歌的情趣时,比较细腻、到位。
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听完课后,大家就以这三节课为例,结合平时的教学,就活动主题——“古诗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
诵读”,有朗读、背诵、吟咏之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为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些箴言都说明了诵读是一种切实有用的语言训练。可见诵读它体现的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和智慧,对于指导今天的古诗文教学,也具有颇深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级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通过层层递进的诵读指导,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们还读不流畅、读不出味,到下课时已经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诵读的关键在于读得字正腔圆、诵得抑扬顿挫、吟得情趣盎然,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后人评论诗、画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教学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在古诗中,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不光从文字到形象的转化需要发挥想象,从形象的感受到情感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诗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诗中的文字进行对话,与诗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与诗的作者展开对话,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古诗语言精当确切,凝炼含蓄。在一首诗中,往往有一词一字用得特别妙,特别传神,我们把这些字词称为“词眼”。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词眼”,引导学生借助想像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动笔写一写。这些实践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体味诗歌中的情趣。 四、渗透学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古诗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的必背古诗就有70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尝试运用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日积月累,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当然此主题的研讨还只是开始,有待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实践、反思与总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古诗的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从没“问题”到有“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其间,有论点的纷争,有思维的碰撞,更有经验的分享,有喜也有忧,有乐也有愁。主题教研活动已走进课堂,正初绽蓓蕾。
迎着课改的春风,我们走在春天的路上,依然豪情满怀;为了秋天的收获,我们将在春天的田野里不懈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