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金坛区2015年小数评优活动校级评比侧记(一)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644次

蹒跚 历练 生长  

——尧塘中心小学小数青年教师校级评优课活动侧记  

   

根据2015年秋学期金坛区小学数学研训计划安排,近期开展了2015年金坛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第一轮(校级)。为切实抓实过程,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各校40周岁以下的数学教师人人参与,摒弃了传统的每校推荐一人或两人的方法,发展中心根据各校青年教师的人数对校级评比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重组,人数多的学校以本校为一个比赛小组,两三个人数少的学校合并成一个小组。本着“全员参与以赛促训”的精神,我校参赛的13位数学青年教师在赛前的一个礼拜根据所选的课题进行了磨课活动,磨课虽“磨人”,但其中的历练和收获是不可比拟的。回首反思,拾取点滴与大家分享。  

一、 蹒跚——与行动相伴的“思考”  

要磨出好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  

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协力。但仅仅是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就够了吗?毋庸置疑,教师在课前所做的精心准备,是从“教”的角度准备的,这样的准备是需要的。但,仅从教的方向准备,是不够的。教学中,问题暴露在学生身上,板子,可能要打在教师身上。课堂中暴露的问题使我们老师不免对教学设计重新做了思考,并反复做了尝试,并以“问题引领—自主探索—资源呈现—序列交流—思维完善”这样的课堂结构来展开,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是“给力”的!  

行进中,每段弯路都有必要。但我们知道,不怕走弯路,就怕不走路。不走过今天的迷茫,就无法到达未来。

 

 

二、 历练——课堂,要学会“慢”下来  

经历了课前的思考准备,朦胧中有了眉目,课堂的雏形初现。我们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教师往往“太急”,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面对教学中的意外,教师往往等不得。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不可待的引导,往往表现为教师“师本位”地以自己的思路推进课堂运行,教师想当然地以自己的速度牵着学生跑,而教师给予学生的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就越低。在磨课的过程中,在一些核心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尽量让自己的“慢”下来,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这里,等学生完全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再回首,发现适当的“慢”是值得的!  

学习的过程,不应当像暴风骤雨般的拳击比赛的过程,而应当像那舒缓的、连绵的打太极拳的过程。一般,我们都是比“快”;有时,我们要比“慢”。

 

 

三、 生长——“教”与“学”,相生相长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后的“资源呈现”这个环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  

序列化,渐进式的交流应该是整堂课的“眼”。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就应当走在前面,在巡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截取学生的闪光点,并适当调整展示的顺序,让整个展示的过程呈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结构;学生的思维和矛盾在自说、互说的过程中自然“生长”,慢慢的他们不再是学习的“奴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明白他的意思,我们应当为这样的发言鼓掌、喝彩!

 

 

没有教的学,只能是一种原始本能驱动下的自生自长。学需要在教的引导下从自发走向自主与自觉。学生相聚在一起组成的课堂,如同“生命的林子”,在充满合作、相互交融的状态下实现“生长”。  

在这一周多时间的磨课中,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更多的是尝试过后的反思和收获,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的超越。生命的成长,带来的更多是惊讶和惊喜。而我们只是把课堂中的一些点滴发现“拎”出来,虽肤浅、不成熟,但却是真实的。周国平说:“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但真实又是最易得的,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我以为,真实,就是课堂的生命。  

   

  

尧塘中心小学 赵丽娟撰稿

繁枝容易纷纷落,却有香桂细细开  

——小学数学课堂西城校区教学评优活动  

2015923--24日,来自西城实验小学、东城实验小学、涑渎实验小学的十一名青年数学老师在西城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第一轮比赛。为保证比赛活动的公平、高效,十一名青年教师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上课班级和顺序,由西城实验小学尹美霞主任全程负责。  

围绕本次比赛活动,十一名青年教师精心研读教材,认真备课。他们基于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的有效操作和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角度,立足于课堂和实践,分别执教了十一节课。十一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内容的分析和预设、对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验、对学生思辨的引领和选择都给参与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十一节比赛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赛青年数学教师流畅的教学、细腻的风格、对教育无止境的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学习;十一节课流畅、真实,侧重点分明、要求有层次,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好好研究、探讨。从比赛的每一节课中,我们都能看到赛前磨课的历程,我们西城实验小学以此次赛课为契机,专门组织了结对教师、以及校行政和数学组其他老师认真听课,集中评课。首先由同年级组老师先集中进行点评,然后师徒一对一交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反复修改教案,研讨气氛热烈,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经过十一名青年教师的激烈角逐,来自西城实验小学的汪月红老师、东城实验小学的朱晨和涑渎小学的陈振萍老师脱颖而出,以新颖的教学设计、流畅的教学、轻松睿智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一间隔排列》数学规律的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和《复式统计表》三节课。汪老师的课重思辨、重数学逻辑、重体验,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发现数学规律、按发现的规律创造、体会数学规律的美;朱老师的课则重活动、重方法、重过程,以数方块、用小棒、拨珠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读数、拨数,使学生灵活掌握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陈老师的课则中统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教学设计开发而有效。   

比赛结束后,尹美霞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最后的概括、小结和评价,并对参与本次比赛的十一位青年教师和担任本次评委工作的老师表示感谢!

齐聚集体智慧 助力共同成长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校级评优课社头组活动侧记  

923日,绵绵细雨挡不住我们成长的脚步,西岗、唐王、社头三所学校的数学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带着各校教研组集体智慧结晶,展开了新一轮的碰撞。  

参与这次教学评比的教师中,有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舵手,也有工作了十几年的老船长,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在学科探究上不断反思、提升自己。而在接下来的7节课则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唐王小学的周国俊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圆的奥秘,让学生在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建构知识体系。  

而作为新生力量的社头小学张悦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更多的是基于学生纵向经验的发展,通过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生活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圆是一个定点到定长的封闭曲线,让孩子们带着思考去学习,圆与以前认识的多边形的异同。  

社头小学汤华老师和西岗小学的储月锋老师在教学三年级《间隔排列》过程中,教学设计可谓异曲同工。汤老师引导孩子们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相差1 储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相差1。两位老师接着分别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让孩子们发现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数量可能相差1,也可能相等。通过这样精心教学设计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社头小学的温育华老师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再次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规律去解决生活的数学现象。  

西岗小学戴春霞老师在教学《认识千以内的数》时,基于学生对已有认知数急需扩充的困境,引发学生产生对千以内数的认知需求,循循善诱的展开教学。带领学生走过从具体形象的感知到单调抽象的认知的心路历程。   

唐王小学李桂娜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材处理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准确把握重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理解运用、发挥“理解”“策略”的含义,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即是可操作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教师通过整理信息,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把信息中的资料以表列出来,学生容易观察和理解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的方法。  

通过本次活动,执教老师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发现了不足,而通过集体智慧碰撞,“头脑风暴”,深入研讨,所有的参与者都对数学学科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也进一步明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不断分享吸纳,在教学实践中继续且行且思,不断成长。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354  |  本月访问: 37955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12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