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527次
深度把握“有过程”的课堂 提高计算教学效益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四月是一个美好浪漫的季节,一帘风絮卷春归。 4月16日下午 ,金坛市小数潜力教师团队、小数学科中心组成员、2010-2014小数新教师团队相聚在华罗庚实验学校,开展小数潜力团队有关小学生计算技能自主研讨的第二次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分三个议程:课堂展示、互动评课和主题交流。
一、 聚焦“课堂”
在 王扣兰 老师的课堂中,首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以此为切入口,提出“低起点,有向开放”的问题:“你能口算出得数吗?请先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纸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或多或少地在作业纸上记录着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在学生个性化自主探索的同时,教师也在巡视、和学生轻声交流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典型性、代表性的作业,用于接下来的展示交流;紧接着教师结构化地、有层次的呈现了代表性的作业:把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逐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先请该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有意识地统计与之方法相同的班级人数;最后把几种典型的算法集中比对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在整体呈现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算法,学生在理解了算理后不一定就能马上形成算法,算法的形成需要让学生在算理与实际操作之间来回穿行,不断加深认识,丰富体验,还需要组织学生结合情境或者小棒图进行观察交流反思,当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自主实现了算法的建构。
而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过程中, 谢云 老师更是把本节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白要知道“张大叔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应该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得的结果与200元进行比较。这时候,学生遇到了学习困难:不会计算48×4?紧接着,教师追问:还可以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后提出:也可以大致估计一下计算结果。引发学生估算的需求。教师顺势提出开放问题:“你打算怎么样估算?把想法记录在作业纸上。”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探索之后,随着结构化资源的呈现: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比较得出把48看作50来估算更简便,并通过自主化的思维完善将学到的方法用于接下来的32×6的估算中。
纵观上面两节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有自己的生成,并通过和别人的比较交流中,优化总结口算、估算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关注“过程”
接下来的活动由潜力团队的赵丽娟老师主持,首先是对两节课的综合评析。赵老师在全程参与磨课的过程中把本组成员的想法及时的整理、记录下来,并从“学习现实、课堂结构、磨课历程、练习处理以及后续困惑”几个方面和在场的老师做了深度的交流和汇报,充分把这一次主题展示活动的“前世”和“今生”较为完整的展示了出来。
除了对本组磨课、思考的自我剖析,后续还和现场的老师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大家踊跃发言,有的针对课例中的某个环节提出建议或重构设想,有的则是针对我组的困惑给予指点,整个环节在大家思维的碰撞中回味无穷,这样的互动研讨才是最有意义和实效的。
三、 回归“本原”
接下来,由学科中心组的 朱敏 老师和潜力组的 杨晔 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有关《小学生整数加减笔算技能内容的序列架构与培养策略》、《小学生小数计算技能的内容序列架构和培养策略》的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支撑中,我们感受到了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技能,不仅要从适当的前测中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处理中收集小学生某块计算的错误典型、错因分析更是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并对症下药,寻找策略。
最后, 房 老师对本次主题研讨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总结。首先肯定了我组在活动的准备上付出的努力,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紧接着也提出了个人些建设性意见,理论的研究要有数据的支撑,而研究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教师访谈”、“微视频展示”、“师生互动”等都可以成为研究的有力“抓手”,使这些研究中的序连成“线”、织成“网”,相信只要有所思考、有所践行,每一次的展示将会越来越精彩! (赵丽娟 供稿)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321 | 本月访问: 37922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08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