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2014年江苏省小学数学评优课观摩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632次

“人烟含橘柚,秋色老梧桐”,伴着瑟瑟的秋风和飘落的梧桐叶,2014115~7日,来自金坛市的11位小学数学教师代表在研训中心 陆 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江阴观摩为期3天的“2014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活动。本次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2014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在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和晨光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数学教研员、教师代表共12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江苏省教研室网站“教学新时空”栏目全程进行了直播。这是一个专家参与引领的盛会,这是一次课堂展示活动的盛会,这是一场亲朋好友相聚的盛会。在这里,富有生机的学生、富有激情的教师、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特色的互动……对到会的教师而言,无一不是一次次精神的启迪和生命的震撼!  

低段篇:“五”彩缤纷在江阴 十余节课尽芬芳  

撰稿:直溪中心小学 黄玲玲  

低段的活动会场设在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行政楼五楼阶梯教室。本次优秀课评比与以往自主选题不同,而是由执教者提前15天在给定的5个课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试教展示。参加本次优秀课评比的14位数学教师为大家展示2节一下的《认识图形(二)》、2节二上的《我们身体上的“尺”》、2节二下的《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4节三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和4节三下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14为老师的选题不尽相同、构思不同、课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展现出的是同样的核心、同样的精彩!

   

一、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改编。  

本次展示的14节小学数学优秀课,有13位老师都选择了与例题或相同、或相近的情境开始教学,只有来自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王羚 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二)》中进行了改编,但也将例题作为习题在练习中完成。  

二、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听完14节课最大的感触——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 从执教 老师的课堂组织上看,教师的眼里、心中都有学生了。尤其是《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都是下册的内容,教师们都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合理的扶和放,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三、在重视结果的基础上关注过程和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中老师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追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中教师对读图、画图的指导;《我们身体上的“尺”》中教师对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的体验……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技巧和思想、也是文化和精神、更是原理和模型……课堂是一种生命活动的历程,是一种精神生活的空间,是一张异彩纷呈的画卷,是一段精彩的人生。两天——我们徜徉其中,游历其间,给生命增添能量……  

高段篇:向着数学课堂的纵深处进发  

撰稿:尧塘中心小学 赵丽娟  

高段的活动会场设在江阴市晨光中心小学。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各市优秀数学老师展示的十三节高段数学课,这十三节数学课分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四个板块展开同题异构。参赛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新颖的教学设计、活泼的教学氛围、灵活的师生互动、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优秀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虽是同题异构,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生成……使每一节课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听完后让人澹而有味,“余味”深长!

   

.学生会说有“因”  

纵观这十三节展示课,学生的交流、讲解水平,让听课老师震撼。我想这固然与学生各  

自的知识素养有关,但教师的引导也功不可没。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语霸”,有时甚至故意停下来,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和本领,不是体现在显示自己懂得多的高明,而在于表明自己能够让学生充分积极地自我学习,能使学生踊跃的表达。 从每位 老师的课堂学习单上就可“窥见一斑”,学生在课堂研究单的“指引”下,对教师的提问、核心的问题展开有序、有针对性的思考,并带着思考进行讨论,最后带着自己的收获“有备”展示。学生有得讲,不是空穴来风,表现出的高起点也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步步为营”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教者同中有“异”  

毋庸置疑,这十三节课中,只有四个不同的课题,也就是说,其中有好几节课是围绕一个课题展开的同题异构。但同样的课题也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智慧。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中,四位执教老师的整体教学结构类似,但在教学难点和细节的把握上略有不同,众所周知,这节课的难点重在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块饼的四分之三”和“三块饼的四分之一”都代表四分之三块,从而初步建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无痕建构呢?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的张珑老师和苏州高新新升实验小学的袁志气老师都是采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想象建立知识表象,再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回顾;而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的王佳栋老师则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根据研究提示,动手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根据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追问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透析关系背后的本质。像这样的同中有“异”还有很多,比如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的陈慧带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中的自主学习单展示交流环节,教师对学习单有层次、有目的、有系统的追问、反问、互问,紧接着进行生生比较、方法比较,整体比较,让学生对“假设”的策略有了深入而全面的认识,甚至内化进行“优中选优”。我想,这些课中的“异”正是教师经历了无数的尝试和打磨得来的。

   

三.听者澹而有“味”  

短短两天的让我的心灵一次次的震颤,心灵的冲击波一次次升腾,听后的反思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激荡起的层层涟漪久久不能释怀。这十三节课犹如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教学的艺术所在,知道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迈进。我想,好的数学课堂一定要让“生长”看得见,学生相聚在一起组成的课堂,如同“生命的林子”,在充满合作、相互交融的状态在实现“生长”。我们不要认为,教,一定是正确的,事实上,错误的,或是不完善的,都是学习的资源。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给学生划定了很多“禁区”,于是,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欣赏学生的“景区”。而“禁区”,往往是教师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景区”。 重温布鲁纳的一段论述:“我们教师的目的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们在正式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我想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我们应当去努力进发的!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321  |  本月访问: 37922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08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