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769次
——小学数学省“十二五”规划办立项课题2014春第四次(水北)活动报道
5月15日 下午,在研训中心陆卫英、房小科两位小数研训员的带领下,课题组全体成员以及市小数学科基地汤庄小学全体数学老师来到水北小学开展为期半天的课题研究活动。
“积累数学经验”既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四基要求,更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要素。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现阶段集中围绕核心课例进行研磨,重点在课例教学中挖掘数学活动经验的生长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使之成为数学知识的固着点,和数学经验的积累点。
本次活动与前期开展的活动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围绕核心课例进行同题异构,主题交流扩展研究内涵与外延,开展沙龙分享智慧把握经验的“本质”。
一、同题异构
苏教版小数教材在三年级下册中对“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研究,是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新,也是实际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这一课例的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学智慧,更能以数学活动经验切入教学。
水北小学的史云婷老师和汤庄小学的张岳军老师先后执教三下《分数的认识》。
史老师的课堂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分数产生的“历史”,接着顺理成章的复习上册所学的分数知识,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体会出分数是“分”出来的;课堂的重点部分从学生即有经验出发,动脑除一除,自红花与蓝花之间倍数关系迁移到分率关系,帮助学生归纳分数是“除”出来的;把如何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蕴藏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呈现,紧扣学生数学经验开展学习。数形结合,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应的分数,前置的教学内容为整堂课的结尾埋伏下分数学习延伸的浓重一笔。
张老师的课堂以三分之一为例,让学生猜测怎样表示出完整的图形,设置认知冲突,巧妙的把分数学习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推向“一些物体”建立对分数的新的认识,借助一个圈,让学生初步感悟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接着引导学生开展序列化的数学活动用小圆圈表示出“同一个整体中分出的不同的几分之一”“同样的分数表示的不同整体”等,在数学经验的累积中对分数再次认识,最后设计了层次化的练习,“填一填、想一想”把如何求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二、主题交流
课题组的主题交流分别从课例、教材版本、学生、教师四个不同的维度,进一步扩展研究的外延和丰富研究的内涵。
首先是课例维度的研究交流,水北小学谢云老师交流《分数的初步认识》前测的调查报告与启示,重点着眼于“关注前经验,找准生长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接着,岸头实验学校华国俊老师针对不同小数版本中“分数意义”的教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意在吸取各版本教材如何化解和突破分数意义教学的难点;随后是学生视角的探寻,涑渎小学汤志成老师就学生在“分数意义”认识时的常见错误与归因分析进行交流。
最后是基于教师层面的分析,研训中心陆卫英老师重点交流了教师在“分数意义”教学时的困惑分析和应对策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鞭辟入里的归因分析和切实有效的策略建议让所有与会老师受益匪浅。
三、沙龙研讨
沙龙研讨由研训中心房小科老师主持,大家以“分数意义”一类知识体系教学为例畅谈如何实现帮助学生积累(应用)数学活动经验。
房老师首先指出分数意义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分数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整数到认识分数是数系的一次重要扩张,与倍数意义教学的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今天史老师和张老师所展现的两节课,都突破了教材本身的囿限,进行了大胆重组与整合,给“分数意义”教学以有益的启示。
随后,罗村小学戴志洪校长、社头小学温育华老师、白塔小学张晨老师和陆卫英老师都以数学经验为切入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谈到,分数意义教学应依托生活经验,逐步过渡到数学思维经验,强调经验的传递性;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分数的原型不多,在教学中应注重“体验性”经验的积累,多尝试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对于定势经验的负面干扰,应巧妙的利用这样的“错误”经验引发“正确”经验的产生;数学教学中应把握经验的本质,并平衡经验积累与其它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关系。
投入的学习中,时间总是流逝得很快,结束了充实而又紧张的半天学习,迎着西斜的夕阳,带着收获的喜悦,我们踏上了归途。
在此,感谢水北小学领导和老师对此次活动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
(岸头实验学校 华国俊 供稿)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359 | 本月访问: 37960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12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