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2014年常州市小学数学“同题异构”联合教研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875次

2014411日,我市部分老师和2012-2014潜力团队成员参加了常州市2014小学数学“同题异构”活动,虽然春雨绵绵,但精彩和课堂和专家的的引领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经历了一场思维“大爆炸”。  

一、“磨”——反复尝试  

所谓“磨”,即“琢磨”,也就是教师反复琢磨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本质。听完今天三节展示课,可以感受到执教老师在课前都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孕伏做了深刻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反复地尝试。对前两位老师打磨的具体细节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节课的背后肯定包含了他们无数地艰辛和集体的智慧。  

我市 吴荣强 老师的这节课,也经历了反复琢磨的过程。 35 7日,团队成员在华城小学和华罗庚实验学校举行了第一轮同题异构,16位老师在课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一系列的课堂前测及详细的数据分析,彰显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31920日在前期沙龙式研讨的基础上,在尧塘、社头小学进行了第二次的同题异构。本次活动重在对教学细节的个性化解读和实施,让学生的交流更自主,体验更深刻。 327日 ,在后阳小学进行了潜力团队的第三轮同题异构。课后,大家统一了意见,对整节课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每一个环节处理以及作业和板书的设计都去除浮华,还原本真。潜力组的其他成员针对衔接初中和小学教材几何知识体系的梳理,认识几何知识常见错误和归因分析,学生几何概念形成心理机制、教师教学困惑和应对策略,欧氏几何概念的结构体系,课堂前测和后测等,展开了主题沙龙研讨。正是有这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和感受共鸣, 吴荣强 老师站在了常州市小数“同题异构”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和他个人的魅力。  

二、“模”——深刻解读  

所谓“模”,即“成模”,也就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 王丽娟 老师的《认识线段》通过让学生拉毛线初步感知“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可以看做线段”,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画一画等各种方式丰富和体验线段的特点,而对学生结构性资源的呈现更是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对学生作业反复递进式的对比,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难点“端点的认识和理解”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学生说:“端点就是表示从一头到另一头”、“端点就是起点和结束的意思”……引来了在场老师的赞叹。整节课,这些循序渐进的过 程王 老师处理地滴水不漏,课堂的成熟和沉稳与她年轻童真的面孔很不相符,真是不容小觑!  

第二节 杨宏磊 老师的《射线、直线和角》的独特设计和开放式的问题也让人耳目一新,老师利用一直激光笔让学生尽情想象射线、直线的模型,并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不断地丰满这些想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拼凑出射线和直线的样子,更是放手让学生尝试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射线和直线,在对学生作业层次性的比较中逐步清晰两种线的最佳表现方式,整个过程画龙点睛,最后更是亲自实物操作演示“两点之间确定一条直线”的实际应用,把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没有丝毫的懈怠。

   

我市 吴荣强 老师的《射线、直线和角》别具一格,从数学的本质出发,“点动成线”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线是由很多的点组成的,接着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用两只手从点到线段、射线、直线比划、想象中比较和感悟三线的特点和区别,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认识和掌握射线、直线的特征,同时感受和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知识串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学生结构性资源的展示和比较中,不断地针对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生成的资源进行“追问”、“反问”、“互问”,正是这些精彩的问题让学生在互相比较和交流中看清射线和直线的本质,随后的练习以及探索直线和射线的本质规律时学生学得得心应手,自信满满! 吴 老师的课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本原的感觉!整个板书的设计更是把点—线—面的形成过程连成一串,让学生的所学融会贯通!

   

三、“魔”——回归本质  

所谓“魔”,即“着魔”,也就是老师在不断的打磨和成模过程中溯本求源,抓住数学的本质,并对之好奇、研究、成魔。下午的讲座交流更是精彩纷呈、角度各异。几位老师分别从《学生在认知几何概念时常见的错误及归因分析》、《教师在教学几何概念时的困惑及应对策略》、《学生几何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教学策略》、《“线、面、体”教学的育人价值和结构化设计》、《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为例》等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让在座的老师接受了一场小学几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洗礼,从各角度丰富了自己的感悟,并速成了很多自己平时需要摸索好一会的实践知识。  

最后,潘小福院长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校本教研要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并预告了明年的研究主题:运算能力的培养。并给我们草拟了几个研究的话题,指引我们一切的研究都要抓住数学的本质!

   

我想,眼界决定境界。一个老师是否具有“磨”的勇气、“模”的意识和“魔”的品质,往往会决定着教学是否具有深刻性和数学课堂的品质,这才是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  

(尧塘小学 赵丽娟 供稿)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375  |  本月访问: 37976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14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