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557次
——小数课题组暨潜力教师团队2013秋第二次活动侧记
金秋十月,阳光依旧灿烂。在这菊黄蟹肥,稻花飘香的美好季节里,在研训中心 房小科 老师的带领下,省教研室第九期立项课题《依托苏教版教材 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课例研究》课题组全体组员与市2012-2014小数潜力教师团队全体成员齐聚美丽洮湖岸边的儒林小学,开始了课题组暨潜力教师团队2013年秋学期的第二次活动。
活动首先由白塔小学贺春华老师和花山小学戴平主任为全体组员和儒林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呈现了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和六年级上册《整数乘分数》两节系统性课例研究课。
贺老师的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将教材中安排的两课时内容合并成一课时进行教学,凸显了研究课的价值。贺老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原有整数加减法学习经验的唤醒,为学生的新知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课初,把书上的例题以情境出现,让学生自主解决:“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这一问题,算式:4.75+3.4,这样使学生自然由整数加减法,过渡到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来,并初步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时再着重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算式为:4.75-3.4,教师仍然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时反馈学生做法,提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强调退位减的方法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最后强调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全课始终围绕这一算理为主线进行教学。整节课,贺老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并注重收集学生中出现的典型情况,抓住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利用问题,及时讲解和评价。给学生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建立起正确的观念,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戴平主任的课,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入,重视知识迁移。复习阶段,教师出示了三道连加题,让学生回顾同分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用较为夸张的28个2/7相加,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不露痕迹的引出分数与整数相乘,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在课中,教师注重算法指导,充分理解算理。戴老师在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将计算的过程清楚地用课件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适时地进行归纳和总结计算的方法。这样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的过程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要求,实现了学生自觉、主动的构建新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通过连续深入的尝试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明白分数乘整数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的道理。特别是“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是要约分”这个环节,到底是先计算再约分还是先约分再计算?教师引领着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使得课堂上亮点得以凸显。
纵观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是紧紧围绕“怎么算”和“为什么这样算”展开教学,使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更多经历了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想。
两节课结束后,所有教师顾不上休息,在儒林中心小学毛月华主任的主持下,进入了辨课研讨环节。杨雪青、储月锋、姚京、汤华、戴志洪等老师围绕主持人提供的两个话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两节课在“运算教学特质”“师生、生生交流”方面的做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杨雪青老师提出的“如何让运算教学更有趣?”这一话题,更是激起了全场教师的共鸣与讨论。
最后,研训中心房小科老师从教研人员和教师的双重角度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房 老师首先向全体教师解读了“计算”与“运算”的不同概念,接着又从“展开过程,暴露问题”、“着眼体系,依托经验”、“算理与算法的整合”三个方面对运算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让全体与会教师对运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与体会。
精彩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沐浴着金色的残阳,所有教师带着丝丝不舍,离开了美丽的儒林小学,而关于“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将一直行走在研究的路上!
唐王小学 周国俊供稿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360 | 本月访问: 37961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127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