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539次
江南的六月,暖意融融。初夏的时节,思潮涌动。6月6日,刚参加工作不满五年的小学数学教师们,根据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小学数学新教师培训计划的安排,在研训中心研训员房小科房老师的带领下,又一次齐聚在华城小学综合楼一楼,开展第六次培训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
课堂观察(13:40-17:00)
自上一次会课结束后,许多教师在本校利用手中的资源,认真备课﹑磨课,大家都期待着又一次智慧火花的碰撞。最终,随机选出儒林小学钱程老师﹑建昌小学朱晨老师﹑华城实验小学刘慧霞老师三位代表公开展示。
第一节是钱程老师的课,钱老师的言语之间不时展示出大师的风范,他的整个教学环节清晰,环环相扣,采用了精彩纷呈的练习形式“算一算”、“量一量”,“用一用”,“画一画”等,拓展延伸的到位,让学生对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钱老师集聚上次会课的精华,并尝试于自己的课中,“众人拾柴火焰高”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第二节是朱晨老师的课,她那极具亲和力的言语,深深吸引了我们每个人,课始同学们就深深的陷入了朱老师的“糖衣炮弹”中,她的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自始自终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本节课朱老师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剪、移、拼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积极参与的精神。
最后一节是刘慧霞老师的课,新课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依次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追问你会求谁的面积,从而自然的过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移、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节课中,“底与高的对应”“剪拼及由此产生的变与不变”“转化的思想方法”“多样化的意义”等,都很有内容可思考,我想一节课最大的成功是让每个人都有所思有所想。这不禁让我感叹“巾帼不让须眉”。
三节课后,房老师为了让我们对本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布置了2个问题让我们思考(问题1:在例1中到底应该问面积是多少还是面积相等吗?问题2:例2、例3在操作方法上,在思考角度上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侧重?)。
网络研讨(20:00-22:00)
研讨开始,在房老师带领下,所有的老师首先对这三节课进行了激烈的研讨,最后又一起在QQ群里讨论了房老师留给我们的2个问题。
问题一:在例1中到底应该问面积是多少还是面积相等吗?在这个问题上,房老师和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应该问“面积相等吗”。房老师认为如果问“面积是多少”,孩子第一反映是“算”,他们关注是往往是“数据”,而例1的目的显然是“形的变换” 。学生说完后,老师一句话点明即可:“看来呀,没学过的图形或者不规则的图形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只要达到目的告知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求面积,同时转化前后面积不变就行了。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例1要快些,不然例2,例3就会没时间了。
问题二:例2、例3在操作上,在方法上,在思维上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侧重?关于这个问题,房老师认为例2的教学重点在通过动手操作,明确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形状变了,面积没变,是一种操作方法的指导 。在这里关注的是“形”的变换,所以例2的交流汇报,要让学生弄清楚是怎么转化的。例2的操作重点在“转化的方法”,汇报时也是“转化的方法”。完了之后,可以先把表格填起一行来,观察表格,让学生说说转化前、后的联系。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只需点到即可。而例3教学时,开头可以这样问:“是不是每一个平等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研究,拿出2号,3号,4号”。 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再关注怎么转化,而是关注转化后的关系,这时的操作重在两种图形的联系。这样做,从例2到例3,学生有一个连续思考的过程。然后例3汇报时,怎么转化的就不要说了,直接整体呈现表格,但要注意整体呈现,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不是零散的。
最后,针对练习,各位老师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房老师认为我们在设计练习时,不要贪新,贪奇。要依托教材已有练习,挖掘其价值,把教材的练习做丰富、丰润了。比如练习中的第1题(画两个平行四边形和已知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齐读题目要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记下三种不同画法的学生名字)(2)展示5×3 ,说说是怎么想的。注意5×3的方法可能有多种,要多展示几种,并引导小结:只要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面积就相等。(3)有没有不同的画法呢?展示3×5,15×1。最后房老师还表示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巡视,要把几种情况了然于胸,然后展示汇报的时候,层次才能出来。
一次研讨,就是一次碰撞。一次互动,就是一次分享。教学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平时的努力和充分的准备。成功有时是偶然,也有时亦是必然。只有多学习,多研究,我们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收获!此次会课活动虽已结束,但它更是全市小学数学近五年新教师的新起点。让我们抱着这满心欢喜的收获,继续出发,携手共进!最后,感谢华城小学为大家提供了这样的活动场所,让我们满载而归。
(茅麓小学 岳琴 朱林小学 张文娟 供稿)
昨天访问: 5167 | 今天访问: 6350 | 本月访问: 37951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8117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