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470次
——记金坛市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七次研讨活动
5月6日 ,金坛市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七次研讨活动在后阳小学开展,市研训中心陆卫英老师和来自全市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由课堂展示和评课议课两个议程。
本次向大家展示了两节课分别是后阳小学的 廖奕云 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的《统计》和河滨小学的 曹粉华 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的《统计》,两节课都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将整个课堂置于一个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了统计观念。两节课的精彩演绎,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廖奕云 老师创设了歌星扁嘴仑为歌迷送各种图形的饼干的情境,把静止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嫁接于学生生活中熟悉喜爱的图形饼干中,通过三次听录音,让学生逐步优化记录的方法,并主动用打“√”的方法进行记录,并填写好统计表,接着安排了抛硬币和选送剪纸给扁嘴仑两个活动。整节课学生经历了三次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运用统计的意识。
曹粉华 老师以小红出去游玩为主线,创设了去农场引出统计小动物、过马路统计来往的车辆和去游乐场统计游玩的项目三个活动,在已有的统计经验和统计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一分、数一数的整理数据方法,将象形统计图发展为方块统计图,并着重让学生理解一个方块表示的是某一个物体,让学生体会统计图逐步优化的过程,学生用方格统计图代替象形统计图,促进了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评课议课活动过程中,首先由两位上课老师所在学校的教研组长就这两节展示课谈了她们备课的一些思路和几次磨课的感受与思考,后阳小学以 周琴 老师为组长的教研团队,经过这次磨课,深切感受到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要关注孩子们的已有知识基础,关注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层次上的特点和能力。她们多次把原先的设计方案否定,重新审读教案和教参和教学目标,反复斟酌呈现了当天的课堂,这次磨课的过程,是她们组成员“上下求索、痛并快乐”的过程,她们努力寻求最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经历最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河滨小学以 杨月风 老师为首的教研组团队他们一开始就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原有的知识基础,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多次试上和研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思想。正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打磨一节好课,两个学校的教研团队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们都享受了学习的乐趣,体验了成长的艰辛。
而后听课的老师们也就这两节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研训中心 陆卫英 老师以“车展上的概念车”这个精彩而恰当的比喻展开了她对今天两节研究课的评价。对于这两节课,她谈了两点收获和两点思考。收获一:这两节课都是基于同一个统计与概率领域,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同的是第一节课是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会统计的方法,第二节课是把统计的结果用方块图统计图整理,并知道一个方块表示一个物体,两节课学生经历的统计过程都是有效的。收获二:两节课都能把所学统计知识置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思考一: 廖奕云 老师创设的收集各种形状饼干的个数的三次听录音到底是否需要,能否合并为二次听录音,让学生听完第二遍录音后在逐步比较、交流的过程中意识到用打“√”等不同的符号收集整理数据的简便与方便。思考二:备课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陆 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认识到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不是靠一节课两节课就形成的,我们要适当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整理引领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感谢后阳小学全体领导和教师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后阳小学 周琴 供稿)
昨天访问: 6726 | 今天访问: 1058 | 本月访问: 39385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955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