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金坛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协进会”成员赴昆山学习之旅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608次

体验有效的课堂教学,分享智慧的教育经典  

 1217日 ,阳光明媚,我们“金坛市数学青年协进会”与“常州市蒋守成名师工作室”携手相伴,一行12人来到环境优雅、教学氛围浓厚的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充实、紧张的第一天  

 1218 ,来自苏州、上海等地的六位教师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纷呈的六节课。蒋校长工作室的朱敏老师凭借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执教了自己组编的《漫游二进制王国》一课。整节课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情境贯穿始终,借助计算器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其二进制相关知识,课堂效果突出,受到与会老师得一致好评。  

一天听课结束后,在研训中心陆卫英老师的倡议下,金坛市青年教师协进会理事、华罗庚实验学校蒋守成副校长组织随行的12位老师又集中在一起,各自结合自己的听课感受又进行了热烈研讨。大家都被6位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课堂组织能力深深感染着,一致认为: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取其精华,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能铸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最后,蒋校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精彩点评:首先他给各位老师提供了几组信息,生动形象剖析了执教老师与名师的教学理念;接着引导我们关注几个视角:1.丰富教师的本体知识,只有将内容深入解读,才能驾轻就熟,指出内容与方法并重的观点。2.感受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流程不同,结果也就不同。3.每节课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素材的运用、练习设计的提升。最后,用孔子的名言启示我们在今后教学中随时需要关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营养丰润的第二天  

 1219 上午,我们又一起聆听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主讲的《教师的案例研究》精彩讲座。张主编结合生动形象的案例从案例研究的特点和类型、案例研究的功能与作用、怎样写好案例研究三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他指出一个好的案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教师的案例研究不仅追求一个结果,更是需要一个过程。案例研究的基础是自觉地实践反思,案例研究的实施是开放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的取向是教师的经验分享。  

下午,我们又继续汲取营养丰润的精神大餐,分享了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珍国主讲的《有效教学与教学观察》专题讲座。陈院长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有效教学”?重点介绍了“课堂定性观察的八个视角”。  

会议的最后一个议程是给赛课老师颁奖,我们幸福满载着朱敏老师荣获一等奖的喜悦,启动返航! (金城镇中心小学 徐丽华供稿)  

智慧碰撞的今天  

本次昆山学习之旅是短暂、幸福而又完整的。学习结束了,可是老师们的智慧却在延续,这些天不时受到协进会学习成员的来稿,特选了其中几篇,让我们一起赏析、回味。  

来稿之一《用心即可有效》  

对于优秀教师层出不穷的教育领域来说,我显得非常的渺小,能得到外出听课的机会,那是一种幸运,所以也就显得格外的珍惜。面对他们的课堂,我有着一种羡慕与憧憬,他们虽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师,但却是基本功扎实的教育佼佼者,他们从我这样的普通与懵懂走向了特别与成功,在这背后的努力,都值得我学习。我不敢对他们的课做多少的评价,也无法从鸡蛋中挑出骨头,但我却想对他们的课留下自己的学习感悟,为后面的发展储存能量。  

从这些课堂中我深刻的觉察到:要想课堂有效,在乎的就是“心”,你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在上完一堂精彩的课后,面对别人的称赞与疑问时的回答:我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备课,但就这节课我只用了几分钟而已。我认为这位老师的成功不仅在于的是这节课的完美诠释,更多的在于他对教学的用心,而我们面对他这样的回答能做什么样的补充呢,我相信留下的只能是钦佩。在这次观摩的六节课中,给我留下最多的也是钦佩,也让我从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中找到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方向一:努力学会钻研教材,挖掘内涵,有效重组  

要想从一次比赛中脱颖而出,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你对课堂的诠释,除了表现出轻车熟路的驾驭能力外,我想整节课的导火线教学思路该首当其冲。我们在听课时更多的也是关注思路,如果能突感眼前一亮,那就是好课。  

六节课中《用字母表示数》、《认识分数》、《认识时分》已经有很多不同程度的老师执教过,我们也已经能对教学目标倒背如流,对不同程度的水平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说再多听也只是一种巩固,但三位老师诠释后,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了这三节课吸引较多教学爱好者的原因,因为它们就像海绵里的水,即使已不多,用心也能挤出精华。特别是《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在简单的对话中,结合红袋子和绿袋子中的糖果数量的比较就引出了课题,学生已能用字母表示数,显得特别的平常与自然,好像不经意间就发生了,后面的两道巩固也显得恰如其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的重心。这样的重组,我从没听过,听后只留下了声声感叹。后面的练习更是围绕一个主题灵活多变,彰显老师的练习设计本领,给人一种紧凑巧妙之感。而《认识分数》更是一种极致,有很多个环节,但又似乎只是一个环节,因为他的上一题的结尾总为下一题的引出做了铺垫,很自然,都不需要任何过渡变化,更别说生硬甚至牵强的语言。听后,感觉课堂就像水面泛起的小小波纹,有许多圈,但每一圈的结合又是那么的自然。生活中常被我们忽视的小常识和小广告也成了课堂上最棒的资源,让数学又多了一份亲近生活之感。  

《用计算器计算》、《漫游二进制王国》两节课让我对自己教材的解读的能力引起了深思,如果让我来进行公开教学,我肯定不会选择《用计算器计算》,也无法想到要把“你知道吗”里的几句介绍来进行铺展,因为这太容易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但两位老师对教材的挖掘与重组,不仅让我领会到了他们的教学能力,更多的是学到了我以前都不太了解的知识。细想作为老师的我都能如此感兴趣,那那些充满向往与好奇的眼睛更不可能放弃。计算器的功能我掌握的也只是几种常用键的计算,对于储存与提取键还是第一次了解,证明自己以前在教学这课时没有专研教材,抱着松懈的态度,让学生肤浅的碰了一下计算器,没有很好的凸显计算器的作用,根本无法与他们比较,我有些羞愧。而《漫游二进制王国》我更是第一次听,原来二进制的世界能吸引孩子们这么多的乐趣。教者不仅仅是课题的花哨来吸引我们的眼球,的确有真材实料,让我们感到不虚此行,也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教学拓展的新道。而且整节课中以学生喜欢的“喜洋洋一家的游历经过”为情境,把各种问题有效的串联,是一节精彩而又有趣的高效课。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课前谈话的“什么时候1+1不等于 2” 都能在结束时有完整的收尾,让我和学生都豁然开朗:1+1=2在数学上正确,1+12在数学上也正确。  

《鸡兔同笼》在苏教版的六年级书中才有,但上教版四年级就开始学习,虽然策略强调有所不同,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虽然诠释的老师上课有些吃力,但让我这个教过这课的老师来说还是由衷的佩服,我能感受到他的累,六年级的孩子都存在问题,更何况是四年级了,而且他整体的教学思路也很值得我学习,特别是设置的导入题:笼子里关了一些鸡和兔,共有4个头,可能有几只脚?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是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有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的中心。  

每节课的设计都是老师用心的探索与挖掘,不仅只是知识的传达,还有很多数学文化与生活常识的渗透,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我和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收获。我深深的感受到“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深意,他需要我们带着一颗执着的心去挖掘教材的内涵,不局限于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学生和自身的情况有效的重组,这样才能得到高效的课堂。  

方向二:努力养成精练并具感染力的语言习惯  

我一直不满意自己的课堂语言,觉得罗嗦而又肤浅,无法感染更多的学生关注课堂,热爱课堂,所以每次听课,我都会去重点关注他们的语言,大到人人佩服的名师,小到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生手,寻找他们的语言套路,看看能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在听的这每节课中,我都能在语言上吸收一些精华,综合后成为我能量袋中的储备,为此我喜上眉梢。如《用计算器计算》中的“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那你们敢和它发起挑战吗?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人机对战。”我可以变成“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那你们敢来进行一次挑战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知识大挑战。”这样的语言很有煽动性,学生能随着我高度集中到知识单元,让学习效率有效提升。  

语言不仅可以衔接课堂的流程,更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甚至激励他们的自信。我们在课堂中有时注意了过渡语言的表达,在备课前做到每句必备,但对于学生的评价,有时很难把握准确,因为随着生成的不同,我们就得改变评价的方式,这是课堂的一种动态表现。我经常后悔自己的评价方式,不是生硬,就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如何让自己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我只能在揣摩与学习中进行。我从这六位老师中还真学到了不少,激励的、鼓励的、商量的、赞扬的;优美措辞的、简捷干练的、引用名人名言的应接不暇,让都使用的恰如其分,孩子们听了后心灵得到了满足,而我听了后感觉浑身充满力量,就想自己也能立刻用来试试,得到更多孩子相信的目光。特别是朱敏老师即刻利用教室中张贴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让学生感觉老师多了一份亲近,少了一份疏远,很值得我学习。  

方向三: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差异,因材施教  

我本来在班级中对学生展开数学预习习惯培养,但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课堂的实施就产生了很大的困难,会与不会,我总是很难把握,以至开始阶段课堂显得很乱,现在虽然有所改善,但就效果而言,自己还很不满意,自己无法很好的平衡他们这一水平差异。因为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他们对一些数学知识的预知情况也就产生了差异,往往在课堂操作中就很难整体把握:熟知的是罗嗦,耐心不足;耳闻的是重复,自管自事;只有懵懂的和不知的能参与其中,但这些学生往往是班级的后进生,课堂中也无法让你产生多少的热情。  

在这次的课堂观摩中,《认识时分》在诠释时,教者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面对一群在富裕家庭生活的孩子,他们有“时分”的常识,在课堂中,好几次学生的回答都超出了课堂的预设与目标,虽然教者巧妙的带过,但却引起了我的共鸣,给了我学习与反思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上来,面对会与不会的差异,我们又如何去培养会的耐心,给不会的更多的学习机会。这位老师的方式值得我借鉴:用表扬来保护孩子的智慧与勇气,用引导带领孩子回归。  

每一次听课,我都努力的在寻找别人的闪光点;每一次听课,我都努力的去带着欣赏的眼睛;每一次听课,我都努力的在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每一次的听课,我都努力的去努力的吸收营养······正是因为我能力的不足,基本功的薄弱,所以我必须去努力。这次听课我留下了很多,为这些我留下的东西,我希望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柳暗花明又一村”。 (直溪中心小学 杨晔)  

来稿之二《昆山之行有感》  

有幸参加《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对我个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在教研员陆老师的策划与组织下,我们聆听了六名教师精彩的数学课。其水准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让人觉得余音缭绕。更有陆老师颇有见解的教材讲解,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和蒋校长精湛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我在今后新课改的有效课堂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围绕这次活动主题,结合我听课及汲取陆老师、蒋校经验,记下几点感悟:  

(一)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是优质高效的根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开放不是盲无目的,而指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互动式教学。但是,教学互动应该是有序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自主”与“自流”“ 开放”与“放任”的界限,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中的调控,以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课堂教学能否有序进行,教学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均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有效调控,当学生进入感兴趣的预设教学情境后,所产生的必然是好奇与激动,往往会造成整个课堂走向失控,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对教学即将出现的“乱”的局面及时进行调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提醒学生“不用着急,一个个说”“我们先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然后可以补充自己的意见”等等此类的话语,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有序状态。有序才能有效。  

比如朱敏老师执教的《漫游二进制王国》一课,朱老师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故事导入,带领学生初步认识“二进制”,学生从没有接触过到把二进制变成简单易懂的知识,学生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整节课中,学生似乎不是上数学课而像真的在旅行一般。加上朱老师如诗般唯美的评价,优质高效可见一斑。  

再如《鸡兔同笼》一课,教师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了“猜想——验证——修正——再验证——成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胆的提出猜想,在验证中充分地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师生之间共同思维对话促使课堂向更优化迈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开放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主创设问题。课堂上设置大量的开放性试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聘,任意翱翔。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可以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老师不再仅仅是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在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对话中共同成长。  

昆山市名师陈蕾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课上,时而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话,如:出示一红色口袋,当学生的面往口袋中装糖果,每装一个糖果,问学生:“口袋中有几个糖果?”接着把口袋藏起来装,问:现在里面可能有多少个糖果?为什么大家猜的不一样?……;时而抓住时机,维持对话,如有在学生质疑时引发的对话:如果装满可以装70个,现在最大的糖果数量是多少?最少呢?为什么?;有在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拓展的对话:数字与字母相乘改写时,除了乘号变化外,还有别的变化吗?;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意趣横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中合理运用了点拨,给学生在知识上得以启发,开启了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了思维。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两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水北小学 周月霞)  

来稿之三《感受情境创设之精妙》  

 1217 ,在领导老师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一共听了六节课,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让我感觉到眼前一亮的那种温暖的,同时在问了两个为什么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生为什么喜欢动画片?  

现在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它以超强的人气霸占了孩子的电视时间,快乐不分老少,一些成人也被深深地吸引。《喜羊羊与灰太狼》究竟有什么魔力,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粉丝,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部动画片,其实也就是创设了以羊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为主线的情境,再加上幽默的对白,爆笑的情节,以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的鲜明特色,在国内各项动画比赛中屡获殊荣。可见动画片要吸引孩子的眼球,离不开情境创设。情境创设的精妙使学生喜欢动画的原因之一。  

学生为什么也喜欢这样的数学课?  

六节课中有两节课,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闪耀,连我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师也不知不觉的也陷入课堂中,忘了笔记。  

这两节获得一等奖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一节是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陈蕾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是我们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朱敏老师上的名师工作室自编课《漫游二进制王国》。  

陈蕾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是围绕猜糖果的游戏展开的,先出示一个红色的袋子,当着学生的面放进去几颗糖果,让学生猜有几颗糖果,学生很快猜了出来,然后把红袋子藏进讲台后面,放一些糖果,让学生猜,学生猜不出来了,怎么办呢?这样游戏的创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数学的智慧自然地发挥出来了,当一些数量不能确定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图形表示,有的说可以用字母表示等等,于是老师顺应了学生的意愿,用英文字母的第一个字母A表示。老师说明,上次实验了一下,红袋子装满了可以装到70个,那么这个A最大是几?最小是几?学生反应很快,兴趣盎然,趁着孩子们兴趣头上,老师又出示了一个绿袋子,给出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教学也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还可以表示运算定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在课堂练习中,老师避免了单调枯燥,创设了以小明逛图书馆为主线的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作业。整节课,老师亲切、自然,收放自如,就像一位优秀的作家,学生在她创设的情境中经历了一番悬疑历程,当学生最后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后,一切也就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样的课堂,充分展示了新课标的理念,当然,也是高效的。  

如果说陈蕾老师的课,是一篇一环紧扣一环的悬疑小小说,那么朱敏老师的这节《漫游二进制王国》,就是一篇有趣好玩,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这样的故事,更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开始,老师故弄玄虚,对学生说特意邀请了一些神秘的嘉宾和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屏幕一打,居然是大家都喜欢的喜羊羊。学生开心的表情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喜羊羊灰太狼只在电视里看过,今天居然走进了数学课堂,大家都拭目以待。朱老师利用二进制知识,创设了喜羊羊和村长闯关救翻译官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在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下,利用二进制知识,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救出了翻译官。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这样情境的作用,孩子们无疑都是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紧张,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最后,朱老师以翻译官的口吻,带领大家参观了二进制王国,让学生了解二进制由来,二进制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利用价值等等。整节课中,老师就像拥有了神奇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不愧获得了一等奖。纵观这两节课的成功,都离不开巧妙的情境创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重要原因。  

我们该怎样做?  

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出示例题,讲解,小结,练习,单调乏味,老师教的吃力,学生学得枯燥。那么,为什么不让有趣的情境进入我们的课堂呢?有的老师会说,这些都是应付公开课的,常态课上,这样的创设,不实际!其实不然,仔细研究我们的教材,可以发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可以像陈老师朱老师那样,创设一个情境,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实验,一个故事等等。我们可以像朱老师那样制作课件,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培训过如何制作PPT,这样,利用PPT创设简单情境,我们也可以到网上去搜索跟自己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件,或者完整地拿来资源共享,或者根据自己创设的情境稍加修改。我们也可以像 陈 老师一样创设游戏情境等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利用。这样看似比不创设情境要麻烦的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看到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课,每天期盼上数学课,每天的课堂效率在提高,每天的作业正确率在上升,你就会觉得,这样努力地去做,是值得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矣。 我们做老师的,一生上的课也很多,与其每节课都平平淡淡过眼云烟,不如认真地去研究课堂教学,努力地上好每一堂课,日积月累,课堂教学的真谛也就会不待讲解,即明其义了。(城西小学 谢丽霞)  

昨天访问: 6726  |  今天访问: 941  |  本月访问: 39268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59434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