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425次
近日,我们一行参与了在武进星辰实验学校举办的“常州市小学英语基本功竞赛”。10月26日、27日14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阅读教学课,给大家的总体感觉是耳目一新,其教学设计错落有致、从而彰显了教师个人魅力和素养,特别是我市金城镇中心小学阚荣萍老师、唐王小学的范琳琳老师赛出了她们特有的风格,取的了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体现了我市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别样性,留下了我们金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探索的足迹,给所有的聆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的教学内容为“A birthday invitation ”,“Halloween”大家采用了同题异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教学。从每节课的环节和过程来看,各有各的亮点,都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和理念。教师都是建立在和学生热身的基础之上进入教学主题,而后,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老师们采用了各种游戏活动,为教学打下良好的伏笔,可谓是步步为营,循循善诱。当教学进入文本时,绝大多数老师采用了“四问”的方式(What、Where、When、How)为切入点,使得文章结构较有条理,教学过程较有逻辑,学生理解较为轻松,以体现了阅读教学教师指导方法的重要性。
对于英语阅读教学,我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思考?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到底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阅读思维为主,还是主要解决词汇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着重解决词汇问题的话,一节40分钟的课往往只能达到词汇句子会读的程度,甚至情况更糟。但如果着重培养学生的处理文本的能力的话,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而且词汇的掌握不够扎实。不禁要自问:我们的高效课堂从何而来。因此,阅读教学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从观摩的14节课来讲,因为选材为课外的,对于新的词汇,多数老师采用猜谜、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没有过分停留在这里,而是将课文理解放到了首位。其实对于我们的文本材料,我们的学生只要知道中文意思就知道了,其实文本很简单,几个问题的提问就能概括全文,可问什么老师要花大段时间去让学生做判断、选择呢?我市金城镇中心小学阚荣萍老师就别出心裁,她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从重读、升调、降调到停顿都做了精心的指导,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情感状态下,我们还“愁”学生不理解吗?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和陶醉在文本里了。
还有一个阅读量的问题,多数老师不仅用到了提供的文本,自己还做了阅读扩展,这样的做法在我们的英语课堂内是值得商榷的,既然是阅读教学,不是阅读展示课,教学就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不能太注重扩展阅读,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课堂负担(但也不是绝对),个人观点是多处理文本,挖掘文本,如果可能,文本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对话平台”,就本节的内容进行心灵对话,谈谈学生自己生日聚会,显得更贴近生活。
最后,这次的观摩活动,教师们的课堂评价采用了“摘星”、奖励“小礼品”、鼓励语言等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我们的评价一直未能贯穿整个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盲区和即将开垦的“北大荒”。 而我思考的课堂评价的理想状态是:不是华丽的评价方式,而是朴实的情感态度。
(金坛涑渎小学 唐辉供稿)
一、我们的困惑:
曾几何时,我们一直偏爱于词汇、句型或是语法的奋力讲解中,力求将各个知识点挖个通透,继而水到渠成的将语篇顺带而过。然而,在这样看似合理、或许有效的教学中,殊不知我们已将语篇切割的支离破碎了,这并不利于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那何为语篇呢?在我看来,语篇不在其长短,而在于其是否与有语境所依托,是否有完整的语言组织形式。而什么又是语篇教学呢?它应该是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我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产生或理解语篇的过程,而不是使用语法结构或是词汇的过程,也不是纯粹完成某些语言行为的过程。语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在上下文中理解相关语言知识,获取语篇内容的相关信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同时在阅读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虽然对语篇教学有着些许的了解,也听过一些关于语篇教学的课,但当自己设计语篇的时候,仍时常有些困惑,例如:听完语篇教学的课后,常会想:这节课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几乎固定的教学模式,设计几个task, 再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学生对这些环节的流程基本摸透了,也就少了些期待,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何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课堂呢?又能否在任务的设计中增添些新意呢?又如:我们发现语篇教学中无不例外的会设计许多的learning tips, 有的甚至于每个环节都会设置一个,但若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 许多 老师每节课给出的learning tips都千篇一律,其实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学习技巧了,那么这些tips真的非有不可吗?能否对其稍微修改下,更细化的给学生一些新的阅读策略呢?再如:我们知道在语篇教学中,不能细抠生词,而应从语篇的角度让学生整体学习和理解,但若我们对这些知识点不加以梳理的话,学生是否会感到生词连篇,难句堆积,而导致对所学内容产生畏惧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呢?那又该如何把握这个教生词的“度”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二、我们的听课感受:
在听完14节来自于常州各个区的优秀教师带来的同为语篇教学却各具特色的赛课后,我对“语篇教学”这一词语有了些更真实更清晰的体会。
这14位老师均从语篇的整体性出发,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生词问题还是理解问题,都能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独立积极的想象和思考,整体性地解读语篇,做到读懂、读通、读好、读深、读活。14节课中,许多环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情趣导入, 活跃思维
在导入环节时,有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语篇中提到的游戏“A treasure hunt, finders keepers”提炼出来,在课开始,带着学生玩一玩寻宝游戏,他们或联系课题,将老师的生日设为秘密,出示藏宝图,学生跟着老师的提示一步步寻得生日日期,又或是将宝藏藏在教室中,让一人来寻宝,当其越接近宝藏,其他人“Finders keepers”的呼声就越响亮,当大家沉浸在有趣神秘的游戏中时,自然而然的理解了“A treasure hunt, finders keepers”的涵义,这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语篇的学习分散了难点,做好铺垫。
有的老师则在出示birthday invitation后,开展brain storm的活动,让学生来说一说对birthday invitation的疑问,大胆推测阅读材料的主题,学生们纷纷开始提问: “Whose birthday invitation?” “When is the birthday?” “Where is the birthday party?”...一系列的问题唤起学生头脑中积累的语言知识,为学生顺利开展阅读做好准备。而此时,这位教师也顺势将这些疑问词“who,when, where, what…”用图示在黑板上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之后再根据教学环节的步步推进将这一图示完善化。这样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主要信息,提高阅读效率,也为之后学生复述故事搭建了有益的平台。
2. 问题引领,语言相辅
在进入语篇教学中,老师们都是通过设置逐步递进的任务将语篇分层,精心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将语篇的脉络清晰的展现了出来,通过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理解,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当碰到语篇中的新词时,老师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纠结于新词的教授,而是用已学过的英语来为学生介绍或解释新的知识点,提供一个完整的英语环境,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如:有老师在介绍“Looks good to me.”时,问道“Can you guess how old I am?”学生在猜着“Twenty-six/ twenty-three…”时,这位老师便揭晓:“Oh, thank you. I’m thirty. Looks good to me. ” 学生在感叹老师看起来如此年轻的时候,也清晰的体会到了“Looks good to me.”的含义;又如,“Finders keepers”, 有老师通过“I ____, I _____.”先让学生来猜一猜,继而得出正确涵义:“I find, I keep.”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又能简单有效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3. 抓准契机,拓展提升
很多老师在语篇学习后,并没有就此结束这节课,而是设计了适当的拓展活动,比如说:Halloween/…birthday is coming. Can you design a Halloween/birthday invitation? 在板书的帮助下,学生根据提示:When:______ Who:_____ Where:_____ Game:______ 联系生活实际,来说一说自己的邀请函。又如:有的老师善于观察和提炼文中的素材,以语篇结尾的a special event为契机,让学生来谈一谈How to spend a special party? 这样既源于语篇又高于语篇的活动,让学生在接受挑战,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所学的语言。
4. 文化渗透,开阔视野
在谈论到birthday invitation/party/present时,老师能及时抓住这一文化渗透的契机,带领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过生日的差异,如Chinese people:have a big lunch, eat noodles, open the presents after party, etc. Western people: have a party at home, eat cakes, open the presents at the party, etc.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文化意识的不断渗透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更好的理解课文。
此次的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对语篇教学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进入高年级,语篇在长度上逐步增加,内容上趋于丰富,不论是词汇、句型、语法还是文化知识都更为丰富,因此,语篇教学所涉及的东西更多、更广、更深,教学要求也更高。我们需要找准切入点,追寻一条主线,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展开主次分明的任务设计,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情感意识。
三、我们的思考: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会让孩子们获益终生。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读不出课文的大意,只抓住了某些细节;还有些学生不会读细节,只抓大意。即人们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我们在进行语篇教学时往往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新单词、新句式的教授上,一节课常常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不能达成。在语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整体阅读和细节阅读的能力,即从整体到细节,从全文———段落———单句的理解。
沈峰 老师在语篇教学过程中常采用这样三个环节:
1.导——设置话题,着力于激活与本语篇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建构的基础与可能,同时进行新单词新句式的适当铺垫(铺垫那些会对语篇学习形成较大障碍的内容);
2.听/读——根据技能训练的不同要求,以听或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接触语篇的机会,让学生对语篇获得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引导学生借助对文本的听或读获得信息、整理信息、转述信息,同时不断验证老师提供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使之逐步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
3.练——设置任务型的语言活动,以交流互动、有效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语言建构的情境和机会,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
沈峰老师的三个环节教学方法给我们语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板。在我看来,不论是运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我们始终该做的是研读和分析教材,只有将教材理解通透,领悟到其真正内涵时,我们才能将其灵活运用,才能设计适合学生的语篇学习方式,也才能在学生有意义的学的基础上去有目的、有方法的教。
( 蒋晓丹 王萍 供稿 )
学习,只因它的美丽
金坛市水北小学 曹 静
工作时间不算短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听不进课,也听不进讲座。觉得这些课都是千篇一律的,与我的课相比也不见得有高明之处;讲座亦没什么精彩可言。于是,我用了三年时间“沉沦”:不进则退。两年前,教研员来听我的课(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也滑坡严重,因此来调研)。活动中,教研员的话犹如一记记的重锤将浑浑噩噩的我敲醒了。我幡然醒悟:这些年,我已经变得连学习都不会了!偶尔参加活动时看到那一张张青春而陌生的脸庞,不禁感叹:潜水太久,离“大部队”已经好远了!
如今,我又找回了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份学习热情:听年轻教师的课,我觉得她们流利的口语值得我学习;听老教师的课,我觉得她们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等都值得我一学再学;甚至讲座,我也能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在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有时对于讲座的热爱甚至超出了听课,这可都是作讲座者思想的结晶啊!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好书、好博文等着我去学习,还有那么多的心得等着我去记录……因此,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即使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也不见得就能马上看到与别人缩短的距离,而退化的口语想找回又谈何容易?面对焦躁的自己,我需要这样常常安抚:别着急!慢点,再慢点!
偶然间看到一个故事,让我的心平和了许多:《牵着蜗牛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我苦恼着,任蜗牛往前爬,自己坐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和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样的体会?
我突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
原来上帝叫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现在的我就像那个自认为牵着蜗牛去散步的人一样,急着往前赶,只嫌自己的步伐太慢。可是却并不知道:散步,其实并没有目的地。散步的意义在于沿途的风景,在于散步的心情。带着那么强的目的性又怎能散好步呢?亦如我一般:功利性太强的心是浮躁的!我要努力做到:学习,只因它的美丽!
我得感谢这个故事,否则2011年10月26日这一天我不会表现得如此淡定。看着“常州市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中那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听着选手们
那一句句流利、动听的口语却没有陷在自己的小情绪当中,妄自菲薄,而是认真地记录、积极地思考,在休息时间与同行的老师们讨论各位参赛选手的设计意图,细品着每节课的亮点与失误,收获颇丰。
这样的比赛不仅是对选手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意志的考验。听了一天课之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替学生着想,但不禁锢学生。虽然“以生为本”的思想早就提出了,可有些上展示课的老师总难免想着如何安排一些环节让自己的课出彩,而忽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真正需求。这样的课堂难免承受师生合作不默契的风险,未知性极大。另外一些老师则往往像心细的母亲一样总是紧紧地牵着孩子的小手,生怕他摔着了、疼着了,使孩子失去了滚打跌爬的锻炼机会。怎样在我们的课堂中做到既替学生着想,又不过分禁锢学生呢?这值得我们每位英语教师认真思考!
百花齐放绽语篇,十八般武艺显身手
尧塘小学 耿钰钰
2011年10月26日 ,常州市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进入最后赛程,非常有幸能够走进他们的赛课课堂,聆听了现场7节课,不仅看到了各路教师的风采,而且感受到她们为教育事业一直在努力着。
感受一:纯正英语,精心设计,风格鲜明
从7位赛课教师的年龄上就可看出,英语教师队伍非常的年轻,所以基本功很扎实,专业素养较高,而前期所推行的理念,让年轻教师快速的成长起来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为年轻,所以有创新,因为年轻,所以有闯劲,因为年轻,所以有激情,在课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有蛋糕板书,邀请函板书,语篇结构式板书和图文式板书,多媒体的运用更是如鱼得水,模拟的真实情境更加的自然,学生在表达时更加得心应手。
感受二:语篇教学,拨开云雾,重新认识
语篇教学不是一句句的翻译,不是随便听听录音,然后做几个选择题,也不是回答老师几个问题,从老师们设计的课中,我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语篇,我们在一定的大情境中,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单词句型中,所以赛课中有听录音,看video,整体初读,再读各种各样的方式,每一种方式的出现都要求学生完成的一定任务,所以就涉及到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因为好的问题能够营造高效的课堂,会发现此次赛课中少了那些不假思索、一目了然的问题,创设了推理题、猜测题、对比题等等,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 在retell部分更是一改往常填空这种较难的课文总结方式,而是给出了像思维图或者关键词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复述。而有位教师给出的拓展部分就是一个新语篇,却是本课语篇的一种相对延续,衔接的非常自然,不仅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概括,而且还有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所以印象非常深。
感受三:语篇能力,语篇意识,常记心中
语言交际不是以词汇或句子形式进行的,词语和句子不是语言交际的现实单位,只有语篇才是语言交际的现实形式。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构轻功能、重形式轻意义的做法还相当普遍。我们必须遵循“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方式,并力求使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四个方面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而现在所倡导的语篇教学思想是否可运用于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昨天访问: 6726 | 今天访问: 2216 | 本月访问: 40543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0709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