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且行且思,探行儿童的科学殿堂——记金坛市科学沙龙团队暨课题组第28次活动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76次

初春3月,明媚的阳光带来春的气息,在万物生机勃勃的美好季节里,沙龙组成员齐聚美丽的直溪,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活动。教师发展中心 姚爱祥 老师和沙龙组特邀顾问华城小学李文忠校长也参与并指导了此次活动。  

上午分别由 姚星 老师、 崔起 老师 和张若兰 老师执教了六年级《遗传与变异》单元的三节课,使 沙龙组 老师感受到了青春灵动的课堂带来的春的五彩缤纷。 姚星 老师执教了《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在这节课上, 姚 老师先用三组孩子和父母的照片导入,让孩子们寻找被拐卖孩子的父母,话题生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通过让小组分别讨论陈佩斯父子、郭德纲父子以及熊猫、猴子亲代与子代之间相同的地方,然后揭示出遗传的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同学们与父母之间,豌豆的亲代和子代之间性状的相同之处,让孩子们明白,遗传是普遍发生在生物之间。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生活化。  

第二节由 崔起 老师执教《生物的变异现象》, 崔 老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两幅眼睛的图片分辨它们分别是谁的眼睛,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眉目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再让学生就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无耳垂、单双眼皮、直卷发等六组面部特征进行调查,认识到人类之间普遍存在这样的差异。那么动植物之间有这样的差异吗? 崔 老师借助了菊花、玉米、果蝇和安康羊的图片,让孩子们生动的看到了动植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明白了什么是变异,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知道变异的类别以及人类对变异的利用,整节课材料丰富,学生思维活跃。   

 张若兰 老师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和学生探讨了《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一课。 张 老师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入手,引导着孩子们沿着孟德尔的脚步,寻找遗传的秘密。再从变异的野生水稻引导学生认识到变异的类型。在课前,孩子们已经认真查阅了转基因食品的一些信息,因此在课堂上,大家能够各抒己见,就转基因生物这种人工变异的产物是否能在我国大量使用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利用了视频材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中午短暂休息之后,沙龙组继续活动。在评课研讨环节,三位上课老师分别就自己课堂的设计思路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接着沙龙组组成员分别就自己子课题的角度对三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细致点评。针对三位老师课堂上的思维、活动的组织、材料的优化等方面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特邀顾问李文忠校长对这三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方面的一些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组长戴振华就这三节课的执教情况,提出“对这样知识性传授型的课堂,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做研究性学习”这一建议,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在沙龙环节,就实现“儿童”的科学课堂,最佳的教学策略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家分别从自己子课题组研究的方向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我们的研究应该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讨论策略,就应该从以前的儿童观察量表入手。  

通过本次活动,沙龙组成员在同伴交流中互学共进,开阔视野,使得大家对儿童的课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儿童的科学是一座殿堂,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引导,他们就会将大门敞开,孕育出最美好的未来。

——尧塘小学 张若兰 供稿  

昨天访问: 6726  |  今天访问: 4009  |  本月访问: 42336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250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