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76次
2014年11月12日 下午,金坛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同题展示研究课活动”在常胜小学阶梯教室举行,金坛市各校的专兼职科学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来自河滨小学的李平老师、尧塘小学的张若兰老师、常胜小学的沈小丽老师三位青年教师进行展示,他们共同展示了一堂同题异构课——五年级上册的《导体和绝缘体》一课。
这三节课的共同之处都是按照“检测固体导电性能”、“ 液体导电性能”、“ 人体导电性能”以及“安全用电教育”四个步骤来进行。都是围绕着“导体、绝缘体”这两个鲜明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但同中求异,异中出彩,把科学概念教活了。
李平 老师:
异一:故事串联整体归一。
整节课按照“检测固体导电性能”、“ 液体导电性能”、“ 人体导电性能”以及“安全用电教育”四个步骤来进行,用爱迪生的故事来把几个步骤串联起来,给人一种整体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大科学家爱迪生的科学精神。
异二:对比现象发现问题。
让学生检测大杯水和小杯盐水的对比实验,通过奇妙的现象发现液体也能导电。液体的导电能力检测操作较困难,且不易达到预期效果,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增大电压的方法,让浓盐水从不容易导电变成了容易导电,使得学生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张若兰老师:
异一:实验材料灵敏有效。这节课让学生检测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教学中没有使用简单电路,而是选用了更为灵敏的验电球,避免了使用简单电路检测可能造成的接触不良,电路断开等问题,就检测材料来说,除了使用一些自己准备的材料以外,还鼓励学生加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异二:观摩视频直观形象。
为了让学生知道绝缘体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有可能变成导体,教学中让学生观摩《富兰克林放风筝的故事》、《水是不是导体?》、《玻璃加热导电》等视频,在视频中学生会看到绝缘体在高温、高压、变湿的情况下会导电的现象,直观形象,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有意义,更有说服力。
沈小丽老师:
异一:电路器材巧妙设置。
为了防止学生在实验中碰掉导线,造成接触不良,电路断开等现象,先把简单电路固定在木板上,再把导线两端的接触点分开几厘米,用螺丝钉固定在木板上,每组配置一根导线课让学生可随时检测电路是不是在通路状态下,实验时学生只要把检测物体碰到导线两端的接触点上就可以检测了,易操作省时间。
异二:全员参与积极性高。
为了让学生发现人体是否是导体,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在教学中,先让一个学生接触验电球亮了,再让一组同学手拉手接触验电球亮了,最后让全班同学围成一圈接触电球又亮了,在实验中学生情绪高昂、兴趣盎然,品尝到了科学味道,在事实中发现人会导电。
教学活动观摩结束,接下来先由三节课的指导老师金城中心小学的戴振华老师、华城实验学校的宋健美老师和李文忠校长进行了评课,他们深有感触谈到一节好课的打磨离不开科学团队的帮助和支持,不管是材料的准备和设计、课的教学设计、还是课的优化再优化,大家都付出了汗水。其中李文忠校长还提出:我们老师对本课涉及的科学概念清楚吗?如干电池、直流电、高压电、电器的额定电压是多少?半导体、超导体?因此这对科学概念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作为科学教师,需要有更丰富的、更精深的科学知识。
最后由金坛市研训中心的姚爱祥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姚老师认为:如何提高一个地区,展示一个地区教师的素质,整体提高这个地区教师的课堂实践水平,不光是学校内部的合作,聘请专家指导这个形式是成功的。做教师有很多的第一次,这三位老师的第一次打磨,的的确确是成功的。期望科学教师每上一节科学课,就是你有没有把教材问题呈现出鲜明问题的解决过程,即:你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你解决的方法是什么?你怎样呈现出鲜明的科学问题?你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鲜明的问题?能让孩子们很自然的解决问题,学到科学知识,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学生。
同时常胜小学的王凡校长、姚立新副校长全程观摩了此项活动,给予活动大力的支持。
(执笔:常胜小学杨蓉凤)
昨天访问: 6726 | 今天访问: 3958 | 本月访问: 42285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245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