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73次
雨后的树梢闪着金光,四月的微风吹过脸庞,在紫藤花香弥漫的春天里,金坛市小学科学课题组再次相聚在河滨小学,继续着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组织、使用和效果评价的研究。
上午,刘志香、邓云和罗建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三节课。他们自信的神采、精巧的构思让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刘志香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六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是抽象的,能量的这一属性使得小学生难以从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直接观察。在教学中,刘老师注重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具体的现象出发。指导学生发现能量、研究能量、认识能量。
教师首先出示风车这个小时候学生都玩过的玩具,是什么让风车转动?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的能量?几个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离“能量”越来越近。由于能量不能直接看见,只有通过外显的现象才能展现出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刘老师巧妙地设计实验让学生小组探究热能和声能,当学生把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时,谁说那四溅的水花不是他们跳跃的思维之花?
刘老师亲切优雅,邓老师风趣幽默。第二节课,邓云老师指导三年级学生《认识固体》。课一开始,邓老师就请两位学生分别端着一杯水和一杯粉笔比赛跑步。一个简单环节,两个平常的材料,立刻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固体和液体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固体不会流动。课堂在这样轻松愉快中继续着。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身边的固体,小组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固体的性质,体验合作的乐趣。他们兴奋地预测着红豆、大米和花生混合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享受成功的喜悦。整个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在探究技能方面“网中有线、线中有网、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在桥梁上应用广泛。第三节课,罗建老师带领五(1)班的学生《建桥梁》,研究拱形桥的承重特点,这是一节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科学课。自始至终,罗老师都处在引导者的地位,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次尝试----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拱形桥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动耳,认真听取别的小组汇报,在比较反思中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老师给出的众多材料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对自己设计的拱形进行加固。解决心中困惑的同时激发了自身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动手能力。开放的课堂、巧妙的引导、有效的组织。使得这节科学课处处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性。
下午,崔起、王钧、陈淑祯三位老师作为主评人分别对三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大家就科学课中探究材料的组织、使用和效果评估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在比较不同颗粒固体混合后体积变化时,邓老师开始选择了:面粉、黄豆、红豆。几经比较试验。舍弃了书中的面粉,因为学生会弄得满桌都是。把黄豆又换成了颗粒大一些的花生,更方便筛网分离。科学需要严谨精确,尽管教师已经进行了比较选择。交流时,大家还觉得每样材料100ml,用量杯测量误差太大,建议使用小烧杯,将三杯大米、红豆、花生混合,结果只要小于三杯就可以证明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小。
每一次材料选择的背后,都渗透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思考。我们深深知道,对于科学课堂来说,没有最好的材料,但一定有更典型、更有效的材料!教学中,我们还常常会忽视身边那些唾手可得的材料。一支笔、一块橡皮、数个纸杯,一把尺、一架风车、几张卡纸……只要能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标,就是好材料。
最后,黄海燕组长就探究材料对小学科学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提醒我们:对于课堂来说,材料服务于教学。科学课就是教孩子科学地思考问题,科学地做事情,让孩子学会提问题,学会进行假设,学会收集证据,学会自己去得出结论来,学生学会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他自己遇到问题后会用这种思路、这样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我们教给学生的,只能是探究方法,教他经历这个过程,教他对科学的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理解方式,然后他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工作上的问题。他知道要怎样去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目标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而是使他能够科学地生活,生活得更好。
在真诚无私的交流讨论中,在轻松自由的研讨氛围里,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活动。这是充实的一天,也是收获的一天;这是灿烂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在课题组温暖团结的集体里,我们进步着、成长着;思考着、实践着……
又是一年芳草绿,今年花胜去年红。我们沉醉在紫藤花浓郁的芬芳里,我们行走在小学科学明媚的四月中,脚步坚定又从容。
(金坛市河滨小学 孙锐供稿)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17 | 本月访问: 43735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390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