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51次
2012年12月27日 下午,金坛市“大德育”课题组第二十次教研活动在常胜小学顺利开展。课题组成员聆听了常胜小学的高月新老师和何月琴老师精心准备的两节课,并围绕“大德育背景下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这个主题展开了理论学习和主题研讨活动。
下午第一节课,高月新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主题系列中的《家庭树》。高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课前充分发动学生在家庭中展开调查、交流、搜集信息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就用颇具趣味的谜语描述,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为学生构建起学习的热情。课中,高老师精心引导学生从自身家庭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口之家和五口之家,正确认识“小家庭”与“大家庭”的概念,并通过让学生贴家庭成员在家庭树上的位置,进行讨论交流,认识长辈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细心的老师还关注到了班级里特殊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虚拟了“露露”这个与孩子们同龄的人物,用心创设了小小辩论会,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争辩中形成了新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应该尊敬赐予自己生命的爸爸和妈妈,呵护了特殊家庭孩子的自尊心。针对现在班级中独生子女众多的现状,高老师巧妙设计 了“玲玲走亲戚”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乐学善思。本节课,师生都受益匪浅。
下午第二节课,何月琴老师执教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一路花香》。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何老师用简练的语言引领学生们读文明理,知道了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何老师指引学生抓住破水罐情感变化这条主线,纲举目张,学习课文,通过朗读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能巧妙地在课文留白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说写结合,感悟故事内在的寓意,凸显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时,何老师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结合本班学生中存在类似于破水罐心理的现状,激励学生也来做一回“挑水工”, 引导学生透过自己的慧眼,看到班级里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一举动,如春风化雨,使全班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和弱点,更使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等原因而自卑的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鼓起了新的希望,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接着,范忠宪老师带领全组成员共同学习了理论材料《让品德与生活同行》,大家都认识到,要想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1、教学内容“生活化“;2、教学形式”活动化“;3、教学时空”开放化“。
在评课环节中,首先由执教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及课后的反思,大德育课题组成员依据研究的主题,结合课例以及本次学习引领的话题,展开了真诚地交流,抒发各自的认识,交流彼此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心得体会,就教学资源的取舍、整合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充分交换了意见,获得了共识: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培养品德”的教育理念,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供稿:金坛市城西小学 曹文华)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22 | 本月访问: 43740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390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