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75次
4月26日 ,市“大德育”教学研究中心组暨课题组成员第十五次活动在白塔小学举行。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大德育背景下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开展了课堂教学研讨和理论学习活动。水北小学 陈海燕 老师、白塔小学 孔丽 老师分别执教了《怎样到达目的地》、《我与小动物》。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开展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如何让课程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有效性,发挥其最大效益是一个关键。两位老师依据德育课程生活化、综合化、生本性和开放性的主要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陈海燕 老师执教《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课前做了一些调查,强调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借助文本的阅读和生活的感悟,学生感受到交通工具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陈海燕 老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材,让广阔的生活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 孔丽 老师执教《我与小动物》这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小动物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动物的世界,分为“谜语激趣,引出课题——认识动物——动物百科知识竞赛——人与动物,延伸课堂教学行为”四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楚,目的明确。特别通过“人与动物”这一环节,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爱护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这些内容和形式都贴近儿童的生活,使儿童乐于参与,在参与中体验,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以激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接着 吴欣 老师带领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由于重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已感受到了它带给我们的乐趣:一方面,它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 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使品德课不再枯燥和单调。另一方面,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充分体现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使我们的课堂天天有“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河流。
最后,大德育课题组组长贺国财指出:在品德的课堂中,要紧扣生活实际,而不是蜻蜓点水;要情感辅垫,但不是盲目感受。同时,他还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定下心来,做品德课程的研究者,做品德课程的传递者,做品德课程的坚守者。
(供稿:白塔小学 张琴娥)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2 | 本月访问: 43720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388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