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55次
春山如黛,春水如练,春雨如油,春草如丝,一切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凑成了光彩夺目、热闹非凡的春天!踌躇满志,激情满怀的大德育课题组老师,亦欢呼雀跃着奔向汤庄小学,朝圣2012年春学期的第一次学习活动。
一、课堂在春日里生长
本次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两节研究课分别由汤庄小学的徐玉国 和张辉 老师执教。
徐 老师执教的三下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在哪里》,先运用“歌曲引入,走进版图”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耳熟能详的《长湖荡歌》情境渲染,将孩子带入美丽的家乡风景之中。接着 徐 老师进入第二环节“识看地图寻找家乡”,教学时, 徐 老师通过“二画三找”的螺旋递进的互动游戏,充分发挥激励措施,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孩子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家乡地理观。说说金坛、夸夸金坛的环节更渗透着赞美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社会性这一学科特点。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 徐 老师改变了单一灌输的模式,采用自学课文,小组讨论,做游戏等多种课堂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体验。
张 老师执教六下品德与社会《战争何时了》,本节课导入巧妙,由孩子们的儿童节起源切入,追查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悟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张 老师坚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自己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鲜明典型的数字、冲击眼球的视频、震撼人心的歌曲画面、简洁明快的手段,创设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课堂氛围,使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儿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丢掉性命,并对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情感喷薄而出。这也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与道德的体验。
纵观这节课,教英语出身的 张 老师努力将历史事实转化成孩子的情感体验,用一种生命叙事的方式讲述出来,尽量还原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再仅仅关注于宏观的历史事实,而在于具体的人和事。
二、学习在春烟里醉人
紧锣密鼓中,我们组的 高月新 老师组织我们学习了《抓住生活资源的兴奋点,使品德课更美丽》,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一怎样利用现场资源,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会合理使用传媒;二、抓住生活资源的时代性,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三、抓住生活资源的“暴错性”,延续学生的兴奋点……相信,我们只要善于处理所采集来的生活资源,抓住生活资源的特点,与品德学科有机整合,我们就可以拨动学生的思维,让思想品德教育仍回归到生活,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辩在春光里明亮
在两位老师简单说课后,课题组每位老师结合这两节课,进行了热烈有效地讨论思辨活动。
优点亮点:
两节课都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组教材,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注重孩子的资料搜集,让学生带着思考、知识储备进课堂;文字、视频、图片、歌曲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前者让孩子们感知家乡的富饶美丽,后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恨,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两位老师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切入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本中生动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的情景展示给孩子,指导他们沿着观察—实践—感知——思考的途径,在开放式活动中认知感悟,凝聚感情。
商榷之处;
1.有意识,需到位;有想法,需提高,三年级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怎样面向全体学生,让教材的重组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归属感;
3.要正确处理好历史事件和德育的关系;历史的静态和历史走进历史,让历史与学生对话。
4.课堂注重了知识的传递,情感的激发,还要有理性地思考——和平需要捍卫!
四、计划在春意里盎然
通过本次活动,大德育课题组组长贺国财与组员们一起商讨了本学期的规划安排,接下来,我们将紧扣我们的研究课题,让我们的研究更扎实、更有序、更有目标感和行动性!不知不觉,一个下午的时光已经充实地流连在汤庄小学的会议室。东城渐觉风光好,常向美好觅征途,携着夕阳,带着不舍,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心中铭记:在学习时尽心,在研究时潜心,春时努力须勤耕啊!
(供稿:金城中心小学 孙林霞)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2 | 本月访问: 43720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388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