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整合资源 感悟生活——“大德育”课题组第十三次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64次

冬日的寒气遍布每个角落,但丝毫没有阻挡住“大德育”课题组成员的脚步。2011年的岁末,1229日,“大德育”课题组第十三次活动在金坛市常胜小学如期举行。常胜小学的颜晓芸老师、高月新老师及城西小学的史金林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三节精心准备的精彩的思品(品社)课。  

颜晓芸老师执教《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孩子的生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的塑料袋中有什么,接着让孩子从塑料袋中取出一件件孩子们熟悉的塑料制品,很自然地引入了“塑料”的话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介绍自己身边的塑料制品,现场发现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并由此扩展开去。基于儿童生活,并以此为起点。在“比较、了解塑料优点众多”这一环节中,颜老师更是贴近学生生活:观看《乒乓球》的视频,结合课文中《乒乓球》的小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塑料制成的乒乓球弹性好,价格便宜的特点。并由此展开,让学生举例比较着说出塑料的其他优点。将孩子的生活融进课堂,唤起他们心中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了解到塑料的发展越来越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它时,颜老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白色污染”的画面,在学生深受触动时,颜老师又给学生展示了动物误食塑料的视频,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碰撞。紧接着出示了英国人的呐喊:“塑料袋——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全班同学自由组成正反双方展开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因为道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学生明白“塑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们缺少环保意识,错的是人们处理塑料垃圾的方法。”于是自然地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减少污染的办法”。整节课始终从孩子的世界出发,整合孩子们生活中的资源,用孩子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孩子的心灵感受社会,用孩子的方式研究社会;孩子们于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不知不觉间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高月新老师执教的《平安回家》一课,重在让学生认识道路上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含义;知道交警手势的含义,并自觉服从交通指挥。懂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及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上课伊始,高老师亦从学生生活聊起“铃声响了,放学了!同学们该做什么?”接着向同学们出示了一张“小朋友们回家路上遭遇车祸”的图片,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安全的思考。第二环节“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通过猜谜语、看视频、和交通标志成为好朋友、展示学生画的回家的路上交通标志、脑筋急转弯的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这么多的标志虽然不会说话,它们却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一路安全到家。”第三个环节,“我是小交警”。高老师用课件、投影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交警叔叔的三种手势,并通过“扮演小交警”这一互动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指挥手势的认识。第四个环节,“调查体验提升”。尽管有交警的指挥,有交通标志的指引,可是每天还是有许多悲剧在发生。通过和学生一起观看资料、学习儿歌、观看视频后教师采访学生、学生采访学生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一生平安”。最后,高老师送大家一首《交通安全歌》,安全要靠你我他,希望小朋友争做安全好公民。让平安幸福永远伴随我们每一个生命!高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开发教育资源,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史金林老师执教《从一滴水说起》,用“漫谈”的方式,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层层深入,娓娓道来。首先与学生交流“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需要出发,逐步扩大到生产需要,生存需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接着出示地球的图片,了解地球表面的组成部分,知道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是被水所覆盖。然后通过课件:“量杯中水位的急速下降”的动画,配以惊心的音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这些水中能被人类所用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体验到地球水资源的匮乏。随后史老师借助阅读书中的小资料、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展示图表,让学生知道在这样匮乏的水资源中,中国的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列世界第六,但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通过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数据资料展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让学生对“用水”产生忧患意识。紧接着史老师展示的一系列缺水地区的生存状况图片、“老黄牛为子讨水”的故事,更为直观地反映现状,给学生在情感上以较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节水意识,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史老师精心拍摄了一组学生身边浪费水资源的视频片段:“用洗手液洗手一直不关水”、“洗拖把时争抢水龙头、打水仗”、“随手丢弃喝了一半的矿泉水”……鲜明对比,学生深刻体会到浪费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导入“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节约用水”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评,强调水的再利用。最后,通过出示数据统计使学生了解到“每人节约一滴水,可以使一个三口之家用一年”。由此唤醒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淡泊意识,呼吁学生节约每一滴水:“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下午,课题组成员对三节课进行了集体评课,大家直抒胸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贺组长从“基于学情,是教学的起点;活动设计,是教学的重点;价值引导,是教学的难点;促进发展,是教学的终点”四个方面对这三节课进行了总结性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课题组成员都深刻的认识到: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可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教师在进行品德备课的时,就应该时时考虑到孩子的生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唤醒孩子的生活,主动参与,感悟生活。  

金坛市城西小学 李娟供稿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22  |  本月访问: 43740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390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