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202次
10月17日 ,金坛市大德育组第十二次活动如期在后阳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高平华、谢小静和陆硕海三位老师分别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隔海相望》和《衣食的来源》。
高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整个教学平实沉静,情理交融。教师语言简洁明快,语气亲切,师生交流和谐融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平实而不乏亲和力,时时流露出对学生的肯定与褒奖,且处处自然妥帖,整节课显得纯净而优雅。本节课,高老师打破了常规的就“神奇”论“神奇”的教法,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文路,对比的写法与对比的教法相得益彰。在外形的对比中,在环境的对比中,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中,让孩子们真正领悟了高原柳的“神奇”。整节课,读思相结合,教师抓重点词句,创设特有的情境,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和学路,读中悟,悟中读,给予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真正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本的深层内涵。尤其是“撑”和“伫”的教学片段很精彩,一个“撑”,撑出了顽强,一个“伫”,伫出了神奇。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体现得很明显。结尾由文悟理,由树到人,联系实际谈启示,文理交融,水到渠成。
谢 老师执教的《隔海相望》,从认识台湾及台湾海峡入手,了解它们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诉说亲情,并在《天涯共此时》的歌声中共同期盼祖国的统一。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整合了优秀的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
陆硕海老师执教的《衣食的来源》,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和学生交流饥饿感,注重学生的不同体验,让学生感觉话题离自己很近,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参与。陆老师在活动情境的创设中关注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运用了丰富的图片再现了食物的生产过程,从晶莹透亮的米饭到丰收的稻田,到播种插秧、施肥治虫收割,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讨论交流,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陆老师在活动材料处理中有宽度。收集的衣物标签不仅仅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产品的来源,更补充了其余成分的来源,使学生的视野更宽,知识面更广。陆老师在情感激发上有依托。在让学生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设计时,学生积极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结合本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教学,激发了自豪感。
下午,课题组成员在庄素芳校长的带领下学习了 唐隽菁 老师的文章《难度 长度 速度》,学习了每位品德课 程的 老师都必须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融入生命的体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而且应结合所教班级的现状个性化地处理文本,提出,教材永远都是滞后的,我们完全可以在简化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同时,打通学科界限,优化和扩大资源整合,增加难度,延伸长度,有效地提升课堂速度。学习完后,组员们就这三节课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大家充分地肯定了课中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供稿:后阳小学 谢小静)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17 | 本月访问: 43735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390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