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212次
五月的最后一天,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丝丝凉爽代替了初夏的闷热,在这样舒爽惬意的日子里,大德育中心组成员以愉悦的心情相聚在水北小学,以积极的行动参与了本次的活动。
上午,大德育中心组成员在水北小学多媒体教室,聆听了三位老师带来的精彩纷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首先,课题组成员吴欣老师执教了《办一张自己的报纸》这一课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报纸》。在教学中,吴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向了解他们生活周围的人常看的报纸与栏目后,先是帮助学生了解报刊在社会中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然后带领学生了解一些报纸的有关组成部分和特点,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教会学生读报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了解报纸的产生过程,体会办一份报纸的艰辛,为下节课引导学生办一张自己的报纸做准备。
吴欣老师在执教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第二节课是课题组成员颜晓芸老师带来的《怎样和他联系》。在教学中,颜老师以人物“红红”为主线,为人物创设不同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媒体的辅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打电话、发邮件等联系方式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及通信的分类与信息传递途径,了解了现代常用通信方式的特点,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学生在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同时,也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颜晓芸老师在执教《怎样和他联系》
第三节课是由水北小学张小燕老师带来的《做事不拖拉》。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努力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如:听故事、讨论、想象、评奖、做游戏等,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参与的热情,思维的发展。他们在活动中发现着,体验着拖拉的坏处,珍惜时间的快乐,他们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不断成长。
张小燕老师在执教《做事不拖拉》
课题组老师在认真地听课与记录
下午,课题组成员顾不上休息,又专心致志地聚集在一起进行理论学习和评课活动。
理论学习时,课题组成员孙林霞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一文。首先,文章由对品德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感性认识谈起,引发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性思考: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时要遵循教育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实效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其次,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几种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为我们将来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最后,文章谈论了由课程开发和利用引发的新思考,提出品德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评课时,大家围绕“生活、资源、活动”这三个关键词对上午的三节课逐一进行了评点和交流。
一、评吴欣老师执教的《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要使儿童将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让儿童从小就感受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的脚步,必须从小就培养儿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是有限的,吴老师本课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报刊等传媒了解社会,调动学生广泛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感受获取信息的乐趣,让其在了解社会的同事,培养其作为一个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
在肯定本课优点的同时,大家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本课知识性较多,学生接受的东西较多,所以自主的学习、发现就相应减少了,可以从生活中报纸对自己家人、朋友等等都有哪些好处谈起,从自己平时设计的手抄报说起,既是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也能为下节课制作报纸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评颜晓芸老师执教的《怎样和他联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颜老师注重知识性介绍与教学过程的相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获得如何与别人联系的能力。
品德课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以后的生活。颜老师课堂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紧密联系自身与学生的实际,尤其是结尾教师给学生留下联系方式的设计,在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本课所学,能学以致用,将教学效果很好地延伸入学生自己的生活。
评课时大家也就本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联系方式的利弊之后再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与他人联系的方式,这样学生就能有所依据,能更快更有效地进行选择。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联系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具有创新意识。
三、评张小燕老师执教的《做事不拖拉》: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具有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张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主动地学习。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快乐,有意义,促进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
张老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引进课堂,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利用视频或者图片中做事拖拉的好处和危害两方面进行对比,从中让学生懂得做事拖拉的坏处,要珍惜时间,并努力学习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
最后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教学过程需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结合,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教材资源;游戏要注意有效性和有序性,关注学生的体验性;也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拖拉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庄素芳校长和大家交流的一些相关思想理念
关注教材。
1、鲁洁曾说过:“教材从编的那一天开始,它就已经过时了”。2、 教材只是课程的依托,用教材时要有选择、有创新。3、教材是文本,教学要与时俱进,需要了解学生当下的生活。4、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创造新的教材。5、课文中的留白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填补。
关注学生。
1、学生不该是空着手或脑袋进课堂,注重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品德课不是独立的道德生活,而是连贯的。3、注重学生活动之间的循序渐进,知道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引导平时的行为。4、课堂中知识性传授不宜过多,要注重生活性主题。

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地进行理论学习和评课交流
(薛埠小学 季小香供稿)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599 | 本月访问: 44317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4483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