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拾一穗麦香——记2011年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评优课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72次

五月的田野麦香一片。  

五月的朝阳浓浓烈烈。  

五月五日至六日,金坛市2011年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评优课在朝阳小学举行。十二位选手认真准备,积极参赛,呈现的课堂也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李菊华老师执教的《做事不拖拉》、丁俊霞老师执教的《不说话的“朋友”》、徐桂花老师执教的《科学技术的喜与忧》、高雅婧老师执教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谢小静老师执教的《我的这六年》等注重童趣,关注儿童的情感实际和需要,或在故事中体会,或在案例中思考,活在情境中体验,展现了执教者对课程的准确把握和理解,避免了品德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品德课程的基础,他们品德的形成根植于自身实际的生活世界。练薇薇老师执教的《我最爱读的书》、史金林老师执教的《我的家乡在哪里》、朱小燕、庄火平、刘新波老师执教的《怎样到达目的地》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积极寻找教材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赵奇志、贺月娟老师在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大胆取舍、有效整合,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品德课程评优课每两年举办一次,每一次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品德课程的实施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在品德课程改革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但对照品德课程标准,反思实践,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课堂应当有“教材观”。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品德课程教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目标和导向。在本次评优课和常态的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过多地开发资源、大量地使用教材以外的图片、故事、视频等,减弱了教材的使用力度;二是课堂要有“学生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非教师的课件。一节课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发现、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多向的互动,品德课上成语文课、上成看图说话课,则品德课就失去了价值,失去了意义。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599  |  本月访问: 44317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4483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