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83次
四月的江南,异彩纷呈,向我们彰显生命的颜色。我们大德育课题组一行踏着明媚的春光来到了直溪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天的研究活动。
教学篇
首先是课题组成员 范忠宪 老师执教了《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鸦片的背后》。因为这篇教材讲的是沉重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 范 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辩证观点入手分析,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本质进行深入地透析。在设计地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历史,与人物进行对话。这样学生不作为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进入历史事件之中。 范 老师引入大量的史料,开发课本以外的资源与课本的资源相结合来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的全貌。从小处入手可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整节课教师情感充沛,通过媒体辅助,把全体师生带入了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
范忠宪 老师执教《鸦片的背后》
第二节课由白塔小学的张琴娥执教。 张 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重组。从法国拍卖中国的兔首事件与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来作为情感的迸发点。并以圆明园的毁灭作为暗线,从影片、数字、文学作品多个角度把学生来入那个历史时代,真正引导学生来到鸦片战争的背后。
张琴娥 老师执教《鸦片的背后》
第三节课由直溪小学的 林友国 老师执教《媒体连着你和我》。 林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作大量的调查,课堂的数据分析与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认识电视的利与弊,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看电视。
林友国 老师执教《媒体连着你和我》
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地听课与记录
研讨篇
下午,课题组成员就上午的两节课题组的同题课与直溪小学 林友国 老师的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课题组的成员在评课
孙林霞 老师:
一、山的伟岸,水的灵动——
《鸦片的背后》两节课同题异构,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显示出课程资源的鲜活魅力,张扬了教师的个性智慧,又彰显出教者的性别差异——让我们听课老师既能感叹于山的伟岸,又能醉心于水的灵动。悄然间, 范 老师用自己这棵树撼动了一片树, 张 老师用自己这朵云推动起一片云,而他们的灵魂也撞击着听课者的灵魂,撼动心灵!
同光:两节课都能注重资源的整合,链接大量史实、文献、影视、图片资料,通过一个个情境创设,一次次移情体验,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鸦片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意味着挨打。
异彩: 范 老师的课堂凸显了学生也应该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一理念,整节课体现了教师的精专,老师出神入化的演绎如荡气回肠的歌,老师振聋发聩的叩问敲击在孩子的心田,而孩子们在谈体会时的连珠炮式的质问也让我们感受到孩子已入情入境,揽历史于胸,融屈愤于心,效果卓著。如果能加强一下学生的资料搜集,带着理解与思考进课堂,出课堂——如:英国为什么要让鸦片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的整体国情等,会让这个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更给力。
张 老师导入巧妙,设计精心。帝国主义列强用鸦片撬开了中国的大门, 张 老师从2009年的“圆明园鼠兔首铜像展览”一则报道说起,自然追溯起历史,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此激起;教学中 张 老师让“图”说话,一幅“动物侵吞图”,一幅“主权丧失”图触目惊心,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惨遭侵略者蹂躏的耻辱,入骨三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秋谒圆明园》感情朗读,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屈辱痛心……如果在板书上再清晰些(如背后的下面可添侵吞、耻辱、自尊、自强)因为一则好的板书也能够起到导行明理之效。
二.因率性而真诚,因理性而深远
林 老师的《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注重了课外实践活动——调查,让事实说话;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富有童趣,作为课堂的主导 林 老师体现了他的率性,在课堂上的老师话语很亲切,同时在争议哪些电视节目适合学生看时,他以自己的喜好企图“浸润”学生,让听课者莞尔;如果在学生不知道科学合理地取舍的时候,我们不如顺应学情,机制组辩。最后的调查让学生策划,体现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之时,更应体现有序有法,在课前老师学生可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适合孩子们看的电视节目,播放时间以及时长都应有知晓,才能做到合理推荐。我相信一节课会因率性而真诚,因理性而深远
谢小静 老师:
这两节课的内容都是历史性的,教师出示了大量的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范 老师在讲到文本中的四兄弟时引导学生谈四兄弟的父母、孩子,引导学生想象。对于英国的入侵,运用多媒体加上教师的讲解,达到了震憾的效果。
张教师的课开始了一段视频就达到了震憾的效果。
林教师的课很真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增加了说服力。但如何让学生的说与做相结合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高平华 老师:
今天的节课课前准备非常充分。鸦片的背后是一段历史,是一段屈辱,是一个民族的责任,一个国家的责任,是人的责任。 范 老师的课体现的是:
认识一件事,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与拓展。认识鸦片在中国所犯下的灾难与侵略者的罪行。
认识了一个道理,生命很可贵,要远离毒品。
建构了一个人,做一个民族责任感的人。
课堂教学有激情,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思考。
张 老师的课先声夺人。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相去遥远,但缩短了学生的距离。把数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解释得更明白。教学里还有比较感悟。课堂教学富有激情。
林教师的课调查的数据从学生中来,现实的数据带给人们启迪。这篇课文比爱国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更紧密一点。一些学生开始抽烟了,一些中学生在舞厅里吸食毒品,这些内容能不能联系到课文中来,引导学生来拒绝毒品。
吴欣 老师:
范 老师不光对学生还对我们上了一堂爱国教育课。激情四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张教师的课教师结合文本资料与学生生活结合,来理解文本内容,用直观的数据,让学生认识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后果。整节课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的感受有据可依,体会得非常深刻。
林 老师课前功夫做得很足,通过表格反映了大家真实的生活。在教师与学生分析交流,来制定收视指南。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时间交流。
颜小云 老师:
虽然教材相同,但侧重点不一样。第一课侧重的是鸦片的危害,而第二节课侧重的民族的耻辱。 范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结合了学生的生活,一认识现代毒品很必要。张教师的课出示的地图、图片使学生有一种民族的责任感。两位教师在课前作了很多准备工作,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林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做了很多工作,收视统计表等一系列的调查来理解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对于电视剧好不好看,这节课似乎没有辩明。
李娟 老师:
教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与我们的课题息息相关。两个教师都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两位教师都各有侧重点,第一课更侧重于鸦片的危害,上课富有激情。张教师的课侧重于英国人是怎样将鸦片作为武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圆明园作为主线进行教学。林教师的课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表格、调查等。但今天这节课只说了电视是不是太狭隘了,电视只是媒体的一种。
贺国财组长:
这两节课我要讲三个关键词:整合、拓展、移情。这两节课都注重了资源的整合。把学生带入历史的事件,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在文本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拓展。如 范 老师的儿歌、资料的出示。三是移情,学生的情感是需要教师的激发的, 范 老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两个思考,拓展资源并不一定放弃文本资源,如何把文本资源真正利用好。激发情感并不是引发仇恨,不是喊口号,而是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庄素芳 老师
大家对今天的节课肯定得很多,的确,课前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带给了我们别样的感受,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首先我先谈第三节课。我谈的主要观点儿童的立场。《品德与生活》这个课程要基于儿童的立场。何为基于儿童的立场,就是从儿童的视角去思考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儿童。生活是感性的生命活动。课程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所以这节课该如何设计,我觉得教师开始的时候还是基于儿童的立场与生活的,如让儿童去调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父母看电视的时间与内容。但后半部分都是教师用大量的数据在进行说教。包括引导儿童去选择电视节目,都是基于成人的立场,而不是基于儿童的立场。如老师认为抗战片是学生应该看的,新闻联播学生可以看,教师的这些观点,其实是基于成人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基于儿童的立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其基本内容。儿童在课程中遭遇到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们以及和它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他的生活有及他所关心的和感兴趣的,想了解的事各物。所以,在教师分析本班学生看电视数据时还不如出示哪些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是多少,尤其是一些学习习惯良好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的时间与节目的对比,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与事中切身感受看电视的利与弊。
其次,基于儿童的立场还应真正了解儿童,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他们的行为表现。儿童的特点是意志力薄弱,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选择电视,没有形成明确的道德观与是非观,所以要引导学生看电视,很多原因还在父母那里,难点也在家庭中,这一点从学生的调查表中可以感知。我觉得这节课最好是让学生写一份给父母的倡议书与调查分析表,让父母自觉得控制成人的行为,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地控制与选择看电视的时间与内容。这就解决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把我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开来。
课题组两位教师的课紧扣了我们的研究目标,资源整合的问题。运用大量的影视资料、图片数据来分析史料,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对于这两节课,我要讲两个观点。一是对于文本解读的疑义。两节课,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图,让学生看到的是列强的丑恶嘴脸,强盗行径。所以,孩子们说他们是两条腿的野兽。那文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的仇恨吗? 范 老师说得非常好,仇恨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在价值观上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如果我来处理教材,会把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现状及原因放到第一课时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之所以有这段屈辱的历史,就因为有了落后与腐败。从而来树立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不要让学生在仇恨中成长,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品德课是一个活动课程。活动教学是它的突出特色。我们的品德课都是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感悟,主动纠正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课前活动,自主准备――活动体验,探究互动――多元评价,知识建构――拓展知识,迁移发展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今天的两节课,教师准备充分,课堂情感充沛,能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来。但它毕竟不是语文课。学生不是空白着来到我们的品德课堂,课前就应该让学生做大量的调查,可以从网上了解那一段历史,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了解毒品的危害。教师的作用,引导好活动与问题,针对不同的意见与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展开讨论。所以,教师的精彩不是真正的精彩,只有学生精彩了教师真正的精彩。
学习研究篇
在课题组研讨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了《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如何打造简洁高效的品德常态课堂》。针对总课题方案进行研究,重新确立了总课题的研究目标,缩小了研究范围,对于每个人的研究任务也作了调整。经过近一年来的摸索、学习,再加上不断的探索,这一群来自于不同学科的课题组成员,对于研究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也相信在德育这块研究领域中会越走越远。
张琴娥 老师带着大家学习理论
(汤庄小学 庄素芳供稿)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591 | 本月访问: 44309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4475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