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207次
放飞梦想,让科学探究更有效,让孩子学习科学更快乐
2010年4月30日 ,金坛市科学课题组在直溪中心小学开始了新课题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上午课题组成员李赟、罗健、顾桂凤三位老师针对“科学课堂探究材料的组织、使用和效果评估”进行了课例展示。下午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这次研讨目标进行了议课与讨论活动。
一、成员的上课与听课
1、李赟老师的《观察》
第一节课是李赟老师的《观察》。这节课准备充分,合理选取材料的同时,也适当用实验综合导入的方式将人本身的感官观察代入到课堂中去。首先,李老师用分辨4杯液体(牛奶、白醋、水、糖水)的游戏使得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更加浓厚,并引出“看”;“闻”;“尝”这三种观察方法。紧接着,李老师就摸和听的观察方法设计了“摸”乒乓球和“听”铃铛的小游戏,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的中间部分,李老师让学生通过所学到的看,摸,闻,尝,听的综合观察了牛皮糖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更加理解。在课堂的最后部分,通过让学生分别利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手的方式,将利用工具观察物体更加精确的理念进一步加深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整节课的层次感分明,学生兴趣浓厚。并且在利用身边材料的方面尽量做到了简单有效,开门见山,是一节利于老师掌握和推广的好课。
2、罗健老师的《折形状》
第二节课是罗健老师的《折形状》。罗健老师在本节课中,以一张普通的A4纸为课堂引子,用A4纸折成“圆柱体,三角体,四边体,六边体”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折出各形状并就研究各形状体之间能够承受书本的多少进行试验探究,在课堂的最后还拓展了结构对生活建筑的帮助,让学生对科学课堂的兴趣更加浓厚。
这节课设计新颖,材料合理,其中不乏亮点频频。比如说在课堂后半段, 罗健 老师利用形状结构的知识,让学生站到排列好的纸杯上去,让学生看到了科学中“神奇”的一面,纸杯上站了5名同学且不被压扁。 罗 老师这个小插曲使得课堂科学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后面罗老师利用四个半个鸡蛋壳来承受40本书的小实验更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对科学的“神奇”更加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后面发现物体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受力面的大小的关系埋下伏笔。
总的来说, 罗 老师这节课设计新颖,创意独到。材料的利用非常到位的一节好课。很适合其他老师借鉴学习。
3、顾桂凤老师的《认识常见岩石》
第三节课是顾桂凤老师的《认识常见岩石》。顾老师在这节课中,利用多媒体将形形色色美丽的雨花石展示给学生看,引出课堂的课题——岩石。并给学生们讲述了岩石的天然产生原因以及地球上岩石的分布等等知识。
在课的中段部分,顾老师将各种岩石混合在一起,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好的稀盐酸、锈铁钉、放大镜等工具对岩石的性质进行了自主选择性的各项研究,从而进一步地让学生认识岩石的种类以及分布。让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的后段,顾老师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对岩石的具体产生以及岩石的三种分类进行一一认识。
总体来说,顾老师这节课设计紧凑,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岩石有关的丰富的知识。是值得我们其他老师借鉴和学习的好课。但由于电脑故障,在播放视频这一部分有一些小插曲,有些不完美。不过并不影响整节课的体现。
二、课题组成员间的评课与交流
下午课题组成员未做停顿就开始进行了评课与交流活动,会上各种思想碰撞,各成员收获颇多。
在交流讨论中,对于现阶段各课题组成员取得的进步进行小结,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展开讨论,得出以下的经验,将在今后的科学课题中尝试改进:
科学课的提升,科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科学课的目标概念
教师在教学前对科学的目标要明确,这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达到。
2、语言要精当
如何将语言表达做到精练,要科学教师必修的课程。
3、合理区分指导与灌输
其中过度的直接告诉则为灌输,而必要的说明则为指导。
4、板书要工整有条理
一手好的板书将为教学锦上添花。
5、合理调配好科学探究活动
无论是用书本上原有的探究活动还是自己选择新的探究活动,都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
6、发挥各自的特长,提升专业水平
在实践—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思辨性,如何做到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各位科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7、课后要反思
人往往在反思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各位教师在活动后应找时间对活动过程中的点滴进行回顾,写下自己活动后的心得,以利于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
本次活动对科学课题研究的提升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活动中所提出的各种新的举措使得今后的研究更有成效。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604 | 本月访问: 44322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448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