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68次
12月16日 ,小学科学“做中学”推广运用研讨活动在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举行,全市百余名教师和市研训中心姚爱祥老师参加此次活动。
在市研训中心的关心和指导下,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于2004年作为市首批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先行在小学科学课程开展开展了基础性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项目实验的带动下,学校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做中学”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自我探究的意识,在自我体验中快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教学理念,适用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希望能把科学课堂带来的变化,“做中学”思想精髓,推广运用到数学、语文、英语、思品等课程改革中来。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08年成立了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本次的“做中学”推广运用活动,就是将学校一年来“做中学”在其它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运用情况的一次全面展示。
本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先分别观摩了孙荣芳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袁梅生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黄海燕老师的《研究透镜》。三节课分别从语文、数学、科学不同课程的视角,向全市的老师展示了“做中学”理念。精彩“做中学”活动,让与会的老师感受到:听课感觉不一样了,感觉课堂时间短了。教师的时间少了,学生的时间多了。教师活动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感情丰富了、体验深刻了、交流欲望更强了。
做中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孙老师执教的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以拓展阅读为载体,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做”中学的理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水浒英雄人物资料,做英雄人物泥塑,画连环画,阅读写批注,做水浒兵器。充分利用主题学习馆,对水浒人物深入研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的积极体验。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形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品格。通过“做”,创设阅读情境,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水浒人物的内涵,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通过“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不仅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的资源又得以共享,各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做中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袁老师执教的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学生的探索、验证为载体,让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由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到作出猜测,再到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进行多种方法的验证,学生趣味盎然。拓展练习部分,巧妙运用猜测游戏活动和教师精彩的演示,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做中学在科学教学中运用:黄老师执教的苏教版科学五上《研究透镜》。以教材为基础,黄老师用开放的课程观对文本作了深入的解读,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探究的点小而深。在研究了解凸透镜的三大作用基础上,引出对凹透镜的研究。通过对比,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了不同类型的透镜,其功能和原理有着本质的不同,再拓展到生活运用上也就水到渠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最后,课题负责人戴振华老师,以“让‘做中学’成为一种课程文化”为题,就课题的研究情况作了汇报。从课题的背景、课题的目标、组织,核心概念的解读、实施过程、调查分析,困惑及调整、阶段性成果等方面作了汇报。本次“做中学”推广运用活动,既是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又是对“做中学”推广运用的一次促进。让“做中学”成为一种课程文化,应成为当前“减负增效”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乐学、想学的理性追求。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604 | 本月访问: 44322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448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