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小学科学课题组及东片研训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156次

 925 ,市小学科学课题组及东片研训活动在华城小学举行。来自全市30多位专、兼职科学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汤庄小学的孙小娟老师、岸头小学的曹辉老师、华城实验小学的钱芸老师分别上了研究课。三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迥异,分别体验了科学课堂的不同类型。  

 孙小娟 老师课堂准备充分,让学生通过认、说、画、找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研究《校园里的植物》,整个课堂充满了温馨与快乐;她充分利用听课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也参与教学研究中,让听课者带学生一起去研究校园里的植物,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有序、指导性更强。  

曹辉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节富有个性的科学课堂,他从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入手,设计了四个层次不同的活动,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测量的方法和策略,课堂上激情洋溢的教学语言、潇洒的体态语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短短的40分钟,听课教师们感到意犹未竟。其间,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的思考、精彩的发言,无一不让听课教师们感受到正是 曹 老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钱芸 老师的研究课是一节比较典型科学探究课,她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先初步观察岩石,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进一步研究岩石。她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指导细致到位,学生的探究富有成效,整节课目标清晰、设计合理、学生学得有趣。  

所有课题组老师围绕三节课作出了点评,他们肯定了三节课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最后教研室 姚爱祥 老师和华城实验小学的李文忠校长对三节课作了重要的评议,并对课题的有关工作进行了布置。  

附件:

一次课题教研活动后的两点思考  

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 姚爱祥  

   

不久前参加了一次课题教学研究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基于课题研究的一次教学观摩讨论,课题是关于“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者执教的内容一是三年级的《校园里的植物》,一是五年级的《认识常见的岩石》,活动后有两点思考。

教材内容――舍弃如何,创造如何  

选择什么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儿童科学教育思想的问题,例如,现在新课程很强调探究教学,探究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方式,为什么?我们的新课标吸取了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区对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认识;吸取了一些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替换和改变了我们传统上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和策略。所以现在的科学教材基本是按照这一个核心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的。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上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要尽可能体现探究这一核心理念。再例如,一些国外教材,我也曾经看到过一些国内教材,以大的探究活动为主线搭建教材内容框架,基本上是一个个单元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现在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思想,就是探究、做中学、活动学习等思想。当然国情和教育发展状况的不同,各国对于儿童科学教学的内容选择认识是不尽相同的。

《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有个活动是拓树皮,我开始觉得很新鲜,看上去好像是想体现让孩子们玩一玩,作为一个探究活动。观摩结束后一思考,觉得有一些疑问。首先是这个活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就是单纯让孩子们玩玩吗?还是要让孩子们通过拓树皮,进一步真实的体会各种植物的不同,还是要让孩子们锻炼动手拓印的技能?极有可能,就是全部都是――国人喜欢追求活动价值的整体性。无论怎样,这个活动都觉得空乏,可以说全部价值都有了,也可以说什么价值也没有――这是典型的为追求探究而设计的所谓的探究活动。结果也是如此,基本没有孩子能够较为成功的拓印好树皮,认知上也没有由此更上一个什么层次――其实,成人都知道,较为成功的拓印树皮是很难的,成人都不易做好,更况孩子;树皮不同,不说也知,并没有使问题深究,仅此而已,不做也罢;我说他其实不是一个探究活动,或者说不是一个像样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因为他连最起码的探究的要义都不具备,例如:有一定的问题性,可以获得有意义的成功体验┅┅这样的探究活动内容,在教材中少些再少些为好。作为一种选择,老师们也尽可能少选择这样的活动进行教学为好。这种例子在教材中因为很多,所以作为一个典型,拿出来说一下,也是一种提示,就是并不是教材中的所谓探究活动,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或者说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要学会辨析选择,真正的做到那句话“用教材教,不要教教材”。

《认识常见的岩石》,是老内容了,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至少近20年了。可能是由于教材编写者出于体系要求的原因,就是地球宇宙单元体系是现行科学教材四大内容体系之一,这个内容好像不可缺少,或者的确出于自我的感觉,觉得这个内容不错,其实这个内容作为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来说真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认识,很多执教过的老师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过是没有说出来罢了。为什么这样说?作为一个成人,我思考,我也学过这个内容,好像当时也的确认识了几种岩石,但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也好像,到现在为止基本忘光了,假如不是由于经常接触这个内容,要听课评课,我肯定不能分辨清楚岩石的种类。即使分辨的很清楚,其实也真的没有多大意义。那么有人要说,交给小孩很多认识物体的方法,掌握很多认识岩石的方法啊;敲打、刀刻、化学方法┅┅;但过了许久大家不妨再回过头来想想,这真的很有意思或者意义很大吗?不过,相反,有一个内容倒是真的很有意思,就是地球上的岩石到底是怎样来的?这种内容就像同单元中“卵石的形成”一样引人探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孩子,成人也相当感兴趣,假如选择这样的内容,可以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要比选择认识各种岩石对于儿童学习来说有意义得多。也就是说,在作为教材内容时,我们完全可以将问题来个变换,《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其中,将岩石的种类作为一个不是主要的内容进行探究,或者在学习了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基础之上再来通过一个探究活动认识两三个典型的岩石种类,这样应该更为合理。  

说上面两个例子,其实就是启发我们自己,对于教材内容,我们需要审视着去筛选、整合、扬弃和创造,一个目的是选择和创造最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来进行适合孩子的科学教学。教材固然重要,系统全面的展现着教学的内容,但这绝不是不可怀疑的,“或许有一个更为适合”┅┅现在的现状是,教材真的是一切,将所有原本活跃的思想禁锢得太厉害,以至于我们成为了教材的奴隶,现在需要改变。

课题研究――请站在“研究”的立场上  

“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很好的课题。的确的说,现在很多的老师不会选择、设计加工“自己的”探究活动,教材上有什么活动内容就教什么内容,教的到底怎么样也不加反思,由此来看,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教者也的确提供了令人思索的两节基于课题研究的课例,可是总觉得没有研究的痕迹。作为研究者要说明选择这样的课例先前有怎样的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哪些?备课时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到底作了哪些选择、调整、扬弃、创造┅┅教学后到底有哪些变化,结果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将这些“痕迹”展现出来才能说是研究,而教者好像并没有什么说明,教学依旧是通盘教教材,这样的课例和需要站在研究的立场上提供的课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站在研究的立场上,要将研究的课例进行精细化的加工和分析,一份课例做好研究实录、分析、说明,典型片段展示分析,多种探究活动教学后的反思性选择,其实一份这样的资料就是一份很好的研究报告,每个人每学期进行35个课例的研究就能拿出3-5份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得出一些质化的结论就是很好的一份总报告。这种研究贴近老师的实际工作,简单可行,做好这项工作其实就是科学老师的日常化研究。  

请站在研究的立场,我同时想到,课题的研究本质在于习惯于对自我工作的一种反思,习惯于经常性的将自我的反思诉诸于文字,而且绝不功利绝不虚假,而对于我们的研究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于自我的浮躁,自我的惰性,自我的安于教育的现状,所以研究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是需要心平气和的,是需要不断提高自我的品性和全部素质的――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提高自我修为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业务上也是在内在品质上。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599  |  本月访问: 44317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4483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