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3167次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进行入小学适应性教育,特在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1、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2、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体现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
3、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应充分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并与幼儿园的新课程实施有机结合。
4、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与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做到有机结合,尤其在儿童发展的评价问题上,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二、活动目标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三、内容安排
1、时间安排:
幼小衔接活动从大班下学期开始,重点是毕业前的两个月,即5月份和6月份。
2、活动安排:
五月份,增加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确保一天上2节课;六月份,下午可再增加一节集体教学活动,一天上2—3节课。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应当稳定,教学形式逐步接近小学。同时,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从大班下学期开始,逐渐缩短每天的午睡时间。
3、内容设计:
“入学预备期”幼小衔接活动,重点围绕着“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与生活习惯”三个活动目标来进行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并紧密结合幼儿园新教材的主题来开展活动。例如,《我要上小学》内容设计:
活 动 名 称活 动 要 求内 容 举 例
我的小书包1、熟悉、了解如何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品。
2、 逐步学习并习惯独立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用品。
集体教学:
我和书包做朋友
各种小文具
找不到的眼镜
区域活动:
理理小书包
削铅笔
修补图书
其它活动:
天天习惯背书包上幼儿园
参观学习用品商店
与父母一起买新书包
“谁的书包最整洁”小评比活动
参观小学1、了解小学的学校环境、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特点,对小学的生活产生一定兴趣。
2、产生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当个小学生。
集体教学:
读书郎
不一样的学校
小学生一日生活
假如我是小队长
区域活动:
附近的小学
测量路线图
小学课程表
采访小学的计划书
其它活动:
参观小学
采访小学老师、学生
与父母一起去报名
模拟小学运动会
小课堂1、在模拟小学生的生活中,感受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
2、形成初步的任务意识和目的意识。
集体教学:
上学的早晨
下课十分钟
“争章”统计
课程表
一分钟可以干什么
区域活动:
电话号码大揭密
小雏鹰争章
我的课间活动设计
其它活动:
小课堂
班级公约
我与朋友比一比
轮流担任小队长
我有一个小岗位
文明用餐收拾餐具
学用“小记录本”
毕业1、体会自己的长大,初步养成对老师、父母等周围人感恩的意识与习惯。
2、产生当一个小学生的光荣感,有向往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集体教学:
毕业诗
给老师画大头像
离园纪念册
区域活动:
毕业赠言
给弟弟妹妹的礼物
做“名片”
离园倒计时
设计成长册
其它活动:
毕业典礼
与小学生联欢
亲子俱乐部
四、实施建议
1、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和园所实际情况,对幼小衔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要把集中性的幼小衔接活动与经常性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注意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加强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时,既要注意活动实施的园本化,更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使活动具有趣味性、游戏性。避免教学内容的小学化,知识技能要求的超前化。
3、要把幼小衔接活动,纳入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计划中,与幼儿园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如,“新教材”大班的《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4、幼儿园教师要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如,坐姿、握笔姿势、用眼卫生等。同时,加强幼儿颈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的锻炼,提高幼儿身体的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给以因人而异的关怀和帮助。对个别情绪特别焦虑的孩子,要主动会同家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地、愉快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6、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中,要加强与小学的互动,形成幼小联系的机制。要充分利用社区、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幼小衔接活动创造机会。同时,幼儿园要加强宣传,积极利用和引导各类媒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7、要积极利用家长会、网络媒体、家长手册等,开展丰富、有效的幼小衔接宣传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不同要求。同时,要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子女入学前两个月的暑假生活,特别是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切实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有效性。
8、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活动中应加强领导与监督,保证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9、幼小衔接活动2008年先在全市的示范园、课改园试验。有条件的区县和幼儿园也可积极实施。2009年始全市推广。在试验和推广过程中,应认真总结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幼小衔接的经验,并不断发现问题,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品质。
五、活动评价
1、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注重“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与生活习惯”三个方面的评价要求,避免以识字多少等知识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要做到幼儿园与小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一致。
2、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坚持以正面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评价中,多进行个体纵向比较,积极引导幼儿感受自己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增强做小学生的信心。同时,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具有个性化。
3、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在评价中,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做到家园互动。尤其在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上,更要使家园一致,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4、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在具体内容上,可参照以下几个方面,并主要由幼儿园负责实施:
入学愿望:喜欢学校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积极、自信的情感体验。
学习兴趣: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学习习惯:有倾听、专心阅读的习惯,有初步的任务意识等。
语言能力:有自主表达的愿望,能大胆、清楚地说清一件事。
生活能力:会整理自己物品,有自我服务和保护的能力,有初步的时间概念。
行为习惯:能初步辨别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好坏,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交往能力:愿意与同伴、老师和周围的人交往,对人有礼貌,能友好相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教学研究室 2008年4月
附件:(略)
目录
专题一:教师与幼儿互动篇
指导思想
主要经验
活动举例
案例分析
专题二:幼儿园与家长、社区互动篇
指导思想
主要经验
活动举例
案例分析
专题三:幼儿园与小学互动篇
指导思想
主要经验
活动举例
案例分析
昨天访问: 3782 | 今天访问: 55 | 本月访问: 26489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46655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