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2010年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记述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201次

常青藤,语文在此诗意地栖居  

——记2010年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  

有意还是无意。我化用了诗人海德格尔的诗句,“so.the original language must be Germany!”即“人,当诗意地栖居”,作为这篇记述的题目。因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和这句诗在哲学的语境里是吻合的。20101119日江苏省初中语文评优课在张家港常青藤实验中学举行,我作为一名参加观摩活动的青年教师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常青藤,真是一个适合语文栖居的所在,先不说这所学校的如何省内知名,也不用说它的国际交流项目,单是校园里的河流就足以让我驻足。我对有河流的校园总是充满了莫名的好感,我以为,一所学校拥有再现代化的校舍,若少了河流就像一首缺乏意蕴的诗,永留缺憾。我想常青藤的河流、小桥、垂柳、怪石、爬山虎大概都是为这次语文的盛会而生的。  

选手篇  

不用说,能来参加省评优课的教师都是各个大市的佼佼者。事实正是如此,每一位教师的出场总能迅速地进入教学状态,抓住学生的心灵,吸引听课老师的眼球。参赛教师的基本素质都比较高,吐字发音、语速语调、音质、气息甚至可以比拟节目主持人。我觉得我们的语文公开课正在悄然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即在现代化的摄影、录音设备的注视之下,教师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无情地放大,没有过硬的表达能力,自然的教态,面对那深邃的镜头真的会感到局促。第一位让人感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美的是来自苏州市景苑中学的 黄素心 老师,她上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简短的导入之后,亦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配乐朗诵立马让人想起了苏州评弹艺人,那音质正是那评弹演员才有的,那绝对不是简单的甜美或细亮,而是善用嗓音的演员才具备的;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的 胡晓安 老师深情朗诵的《再别康桥》是另外一种风采,声音赋予磁性,将诗歌所表达的一种惆怅演绎到了极致,而且这种声音语调绵延于整堂课,声音始终包含一种热切的希望,一种亲切地充满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如沐春风,我认为这一堂课为何让人感觉舒徐,教师的语言是一个重要方面;扬州文津中学的 季帅 老师亲切的语言中饱含着循循善诱;盐城市东台 王秀娟 老师,连云港的张克明则是以高亢和激昂赢得了一阵阵掌声。这一切都传达出了一个信息——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是何其重要。  

可是,如果你要觉得语文课堂仅靠语言的包装就能成就一堂好课,便失之肤浅了。这次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如果论普通话,绝对不是说得最好的。甚至有些参赛选手因为在时机不恰当时的范读让人感觉像故意走秀似的,也引起了专家评委的质疑。如,有评委老师就提出,“在此处的范读有必要吗?”。讲到底,朗读还是为课堂服务的,而不是刻意提供给评委席的打分亮点。语文评优课和主持人大赛毕竟不是一码事。  

该说说老师们课堂了。如论课堂内容,我个人是比较欣赏 胡晓安 老师的《再别康桥》, 季帅 老师的《柳叶儿》, 黄素心 老师的《天净沙·秋思》以及 钱丽华 老师的《散步》 和朱一苇 老师的《一面》。这些课堂都有如下一些特点,即美的、实在的、真实的、生成的、智慧的、自然的。 胡晓安 老师的《再别康桥》,作者以蔡琴的歌《再别康桥》简单导入后,朗读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如:停顿、饱含感情、字正腔圆,教师补充还得注意一些朗读的技巧。(在此对技巧没有展开讲述,待后来才展开)继而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之中。问诗歌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几个学生回答道不舍、依恋、伤感、惆怅等。师又问,作者深情告别的对象是谁?生1回答:“剑桥大学”。然而教师实际想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做了简单启示后,学生1、学生2开始发现“云彩、金柳……”教师进而启发到除了物还有什么?学生3,学生4答到:“梦幻、爱人……”这时教师开始调动课外资源,一段徐志摩的自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然后开始教学的下一个板块。揣摩诗意,品味诗情。以“从______________,我读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的句式探讨课文内蕴。这是一道半开放式的提问。占据了课堂的半壁江山。学生的素质便在此体现出来了,学生或是择取“软泥上的青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读毕教师再请学生评价,教师在此时阐述上述朗读技巧包括:“音量、语速、停顿”。教师在进一步让学生将“甘做”重读,再试读体会。这一环节设计上虽不是什么首创,但这种将朗读指导与内蕴探索结合起来的方式的确值得借鉴。另有学生鉴赏:“夏虫也为我沉默……”一句,教师适时介绍了“移情”的概念。如此将朗读指导与内蕴探索结合起来推进课堂向纵深发展,还有多例,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两位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大概是因为紧张,读错了一处内容,教师再纠正过后仍然请了这两位同学合作朗读了一段,很成功,学生很是高兴化解了他们的遗憾。这里虽是细节,但反应出教师内心里装着学生,能体会学生细微的心理。果然这一举动赢得了评委老师与观摩老师热烈的掌声,这不就是师生的和谐吗?你能说这一举动没有无形中赢得评委的感情分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国”细微之处是能传达出教师的教育理念的。  

结尾处,有“对“轻轻地”如何理解”, “到底是清泉还是彩虹?”诸如这些问题的巧妙设计都能激起学生的灵光。整个这一堂课便是轻松的,舒徐的,智慧的,其中还不乏些许轻松的幽默,于是成为本次评优课的第一名就顺理成章了。  

这次评优课活动的确也有一些小疏漏令人反思:例如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如教师在初读课文时便提出要求让学生跳读课文,这“跳读”是个什么读法,这堂课本来就是阅读课,是阅读的指导课,教师居然要求如此之高提出“跳读”,这不是个悖论么。而且阅读的时间大约只有23分钟,而阅读的内容是《我的叔叔于勒》,这就显得不切实际且不太真实了。某堂课,选手在刚开始6分钟以内,教师前后不下5次说道:“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这句话经过麦克风的放大,显得非常突兀。这说明什么问题,可能是教师在紧张时候的口头禅,也可能是教师在赶进度。这样的课连阅读的时间都不能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不是一节真实的课。另有一位选手,在面对学生一个非常明显的用词不当时,居然不加任何评价就赶着下一个板块了,这还是说明教师在拼命赶,连纠正一个小错误几秒钟的时间都舍不得吗?这是典型的有错不纠。还有一堂课教师在读完之后,让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鸟,一学生回答说鸳鸯鸟,老师立刻加以否定,然后提出这种鸟叫做“红喙鸟”,红喙鸟是一个鸟名吗?居然没有明确这种鸟叫什么鸟,教师也可以巧妙引导一下,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答案?另外也有将文章内容反复挖掘,过度讨论的问题,这也发映出教师没有优化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方面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老师在声情并茂地范读《沁园春·雪》之后,学生也尝试朗读,但学生由于自身发音器官出于发育阶段,也不知道善用气息与胸腔共鸣。他们所理解的豪迈便是一味通过放大音量来体现的,学生扯着脖子读过之后,教师是否该告诉学生音量只是一方面,还得有起伏,音量在的起伏之中才能更显高低。  

关于选材,我也有几点体会:当然我们平时的语文课是不可能那么计较课文内容,长篇的要上,短篇的也要上;喜欢的要上,不喜欢也不能回避;各种题材、体裁都要让学生接触。但在评优课上对于选题的确颇有讲究。经典老课文,教师能调用的资源就多但却不易出彩。新课文容易成为黑马,但是要靠教师独到的引领与解读。从这次评优课活动来看,还是那些半新不旧的课文占得了先机,《柳叶儿》、《散步》、《再别康桥》、《天净沙·秋思》之前都有老师在省级评优课上展示过,这些课文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这次取得好成绩的篇幅都不长,这是一个事实。长篇课文在阅读时间上往往得不到保障,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我们还需要探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两位老师选择了九(下)的《雪》,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我认为在语言上和思想内蕴的探索上就存在一点隔膜。课文的语言是如诗一般流淌,“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现代人读这样的语言,固然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但那是白话文发轫之时受文言文和日本语言的影响的语言痕迹。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不提倡模仿的。在思想内蕴方面那就更难于言说了,《雪》显得那么隐晦,对于它的解读历来存在很大争议。上课老师在PPT上显示,如“1925年北伐前夕……白色恐怖笼罩”之类的语言是否妥当值得推敲,学生在做一些阶级论调的解读恰当与否,即使我们在课堂里讨论的热热闹闹,而在那些鲁迅研究专家来看,甚至会哂笑不已的。所以这样的“存疑”的文章,在这样的场合回避一下,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专家点评篇  

这次省评优课分两天举行,每个半天请一位专 家 老师对所上的课进行即时点评。第一位登场的便是我们常州教研室主 任张春 老师。他开场先用一段话把上午的四节课课题做了一个串联,仿佛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嘉宾主持,他的普通话略带着些许吴音,颇有一种亦庄亦谐的味道,逗笑了在场所有人。然而,接下来的点评确是切中肯綮的,他说,在座的老师都是带着问题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接着从三个方面对 季帅 老师的《柳叶儿》进行点评:平视学生,仰视作品,俯视师生灵魂。称赞了第一堂课无外表的热闹,教师把握了一个角度,肯定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他用一种幽默的语调说道,该堂课一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直至到后半段时间才进入高潮。对《沁园春·雪》做了如下点评, 张 老师称该堂课“怎一个读字了得”,的确该堂课无论是教师的朗读还是学生的朗读,都让人有种淋漓尽致的感觉。其方法的指导,往深度的梳理,确保了“理达”,下阕比较成功的自我探究,注重融情入景,同时也委婉的对一种提法提出了商榷,即教师在未读文章之前就提出诵读感悟,这一感悟是否出现得太早。 黄素心 老师的《天净沙·秋思》做了如下点评,称 黄 老师的课为一坛姑苏佳酿。肯定了 黄 老师能巧用课外资源弥补课堂,有较强的资源意识;知人论世,解读到位,注意了知识的序列与教学的序列,同时也委婉建议给学生一点个性化的解读的权利。对《散步》的评价则是用了诸如“浪漫气质”,肯定了学生稚拙的回答,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一股暖流默默流淌。在此 张春 老师提出了一个极有意思的“小插曲”,笔者对《散步》也是很有印象的,也曾开过公开课。《散步》有一些不同的版本,一些版本是省略了这样两句话,“……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另一句是“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张春 老师发现配乐朗读中没有“……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这一句,他非常赞同配音演员的朗读,认为这是一种个性化朗读,教师是否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加以辨析,这需要教师有一种慧眼。笔者也认为这句话放在此处的确显得不够雅驯。另外,对于学生们那些回答,对于答偏,答错,答精,教师应该要有“作为”。我对 张春 老师的点评印象非常深刻,他的看似平淡的点评往往就是点中了要害,对于一位想从观摩课中取得进步的青年教师,这样的点评与课堂同样重要。  

南京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袁媛 老师是第二位走上点评席的专 家 老师。她针对第一天下午的5节课进行即时点评。 袁媛 老师肯定了参赛老师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成长、语言发育的规律。肯定了选手们对经典课文的解读,让经典常读常新。如对于鲁迅课文的解读不囿于“斗争式”。 袁媛 老师以一种呼唤式的语气勉励各位选手要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她说:“在这样的大赛,要有不寻常的表现”。也肯定了《空山鸟语》的一个环节设计,揣摩鸟的语言,并为之命名。然而 袁 老师也是充满疑问的,她提到赏析过程,应不拘束于标准答案,从中可见她对灵动的、生成的课堂的渴望。最后她用了一串反问句结束了她的点评,“……难道我们的课堂一定要知人论世吗?难道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走先感知后研讨再拓展这样的模式吗?……”这一连串的反问使人想起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话,“从来如此便对么?”是的,我们在因循一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有没有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这样行不行?”有时也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反躬自省,这是个性课堂的呼唤!  

徐州市教研员则是从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读者的角度做了深刻点评。连云港市教研员用这样一句话“他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课堂的诗性;他用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支撑起课堂的灵性;他用宏阔的语文资源支撑起语文课堂的活性。”对最后两节课做了诗意的点评。  

省教研员 朱芒芒 老师则用简短的语言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他肯定了江苏省语文课改的成就,对选手们的“语文意识”,“文体意识”,“对课文做有文献式依据的解读”等表示赞赏。  

学生篇  

莫忘了那可爱的笑脸,那稚拙的语言,那敏捷的思维,学生才是我们课堂的主角。常青藤的孩子是聪慧的,落落大方的。教师只需稍加启发,他们思想的闸门便会打开。我还记得那一位女生的甜美的朗读,让台下一片掌声;那一位小男生很自然地运用“纠结”一词,可见网络早已成了学生积蓄语文材料的重要渠道;当老师问道你最喜欢《散步》中的哪一个人物时,一位小男生立刻回答,是文中的“妻子”因为她是贤妻良母,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符合中国传统美德,甚是可爱;在上纪伯伦的《浪之歌》时,老师问爱情是什么?好几位学生略含羞涩地发表了他们懵懂的见解,可显他们纯美的内心。  

结语  

满满当当的两天观摩活动结束了,两天时间15节课还有开幕式和专家点评。这样的安排我们丝毫不觉得疲惫。在回金坛的车上, 陆文跃 老师、 于建国 老师和我们几位年轻教师一路探讨着每堂课的得与失。  

我想如果为这次观摩活动镌上铭文,就用“语文教学充满劳绩,但仍需要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吧。

  

昨天访问: 5391  |  今天访问: 1436  |  本月访问: 45154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765320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