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局>>研训信息>> 内容
同题异构,“悟”凇之“美”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3    浏览量:1836次

——记小语教师(工作5年内)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四)  

1129日,天色暗沉,寒意阵阵,四十多位新教师在研训中心孔蕙萍老师的组织下,依旧带着火一般的热情再度齐聚朝阳小学,参加五年内小语教师课堂教学调研第四轮,本次课堂调研活动为四年级专场。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集体评课两个议程。  

在课堂教学环节,三位教师共同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一文。老师们在钻研文本、认真设计的基础上,集学校和团队之力,充分展现了自己和学校对中段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  

指前实验学校的孙倩芸老师首先给我们带来了《雾凇》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孙老师按照“读准字音—读出感觉—读好句子”的思路,来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读美四字词,读好长句子。随后,孙老师合理地分配课时,抓住关键词“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带领孩子们精读了第一自然段“雾凇之美”。虽然孙老师才工作一年,但在她的设计中已经看到了清晰的教学的层次性和较为娴熟的教学的技巧。  

   

第二节课是罗村的杨凌芳老师带来的课堂展示,杨老师的课整体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听课过程甚是惬意。杨老师的课堂可圈可点之处非常之多,字词教学、文脉梳理、文段讲解浑然一体。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生字“模”和“幕”的对比教学,杨老师从“莫”的字理入手,引导学生知道“莫”本义及引申义,在此基础上给“莫”加上“木”,加上“巾”分别变成“模”和“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两个字,接着杨老师对比两个字当中的“莫”字的撇和捺的不同写法,指导两个字的书写。这样生动形象的生字教学不但有趣,学生也确实理解了词义,熟知了用法,明确了写法,非常扎实,让人赞不绝口。  

   

最后一节课是茅麓小学的徐莉老师展示的《雾凇》第一课。跟杨老师一样,徐老师也关注文脉梳理与词语教学的整合,最吸人眼球是她对于朗读的指导。徐老师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指导,首先她对难读的段落进行解剖,先由词及短语再及句子,层层递进,降低了难度,训练得也有实效。第二种方法是停顿,先对长句进行停顿的划分,再让学生去读,这样一来,原本读得结结巴巴的段落,在徐老师的指导下读得非常流利,可见,这样的指导是非常有效的。  

   

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课后点评也是有点有面,各位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各抒己见,点评角度不一,有老师从自己的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思考;有的老师则是用比较的眼光看待三节课;有的老师抓住生字的教学和拓展板块的安排;还有的老师则是关注文体特征,思考三位老师的课堂目标的合理性……最后孔蕙萍老师针对上课老师提出的困惑和评课老师的不同想法,对今天的课做了有效点评,主要强调了三点:  

1.关于第一课时字词教学的分量、方法和时间的把握问题。孔老师认为字词教学中三位老师做到了细腻,但过于冗杂繁复,耗时过多。中高年段的字词教学还是更多地应该放在精读语段的时候结合语境谈理解。  

2.关于第一课时文本解读、裁剪、架构及重点语段目标的呈现问题。孔老师指出,三位执教者都抓住了美,品析了关键词,关注到了朗读,但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提炼,她建议大家可以抓住雾凇颜色的素美,数量的多美,变化的奇美对雾凇的美进行提炼。  

3.关于海量的图片、音乐、视频的运用效果问题。的确,课堂中有的音乐、配图能让课堂锦上添花,推向高潮。而家常课上的课件图片的选择要有具体的针对性,有指向训练目标的达成,否则只会浪费时间。  

   

最后,孔老师为了让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研讨中得到提升,她布置全体成员结合听评课重新设计这节课,这不仅是对培训的总结,也是对每一位新教师的一次磨炼。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每一次的同题异构中都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相信我们这些新教师在小语路上会越走越成熟,终会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供稿 尧塘小学 王兆娣)  

昨天访问: 5542  |  今天访问: 1988  |  本月访问: 7530  |  上月访问: 109704  |  访问总数: 299837400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