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局>>研训信息>> 内容
聚焦课堂 引领成长——金坛区大德育课题推进组第30次活动侧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04    浏览量:2076次


531日下午,伴着初夏的淡淡荷香,金坛区大德育课题推进组第30次活动在水北小学如期举行。

践知于行,感受发展快

首先是水北小学张小燕老师执教《怎样到达目的地》,这是苏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学期第三个主题——“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第一课。张老师在教学的第一版块设计了小调查的交流,在学生平时使用交通工具的交流中,在丰富的回答里,提炼出我们使用交通工具一是载人、二是运货,从而将交通工具的真正用途总结出来,把感性知识上升成理性知识。然后,张老师用图片、图例,结合学生观察身边生活后的交流,让学生再体会到外地的产品进到本地,本地的特产大闸蟹、茶叶等去往外地,都离不开交通工具,人们的交往、物品的流通都需要交通工具,将学生的认知提升到交通工具起到的是社会沟通工具的作用。这样一来,层层推进,交通的重要就体现出来了,最后认识家乡交通发展的变化惊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寓品于格,感受祖国强

接着水北小学吴欣老师执教《鸦片的背后》,根据教学目标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活动特点,吴老师始终运用“品悟”的方式,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直面鸦片,了解史实和自主探究,了解挨打的原因这两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从而突破重难点。最后学生在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深化认识,引起共鸣,激发奋发图强的意志。

问道于德,感受新教法

课后,课题组全体成员高度赞誉了这两堂研讨课,充分肯定了水北小学在“大德育”课题指引下开展了扎实的研究工作。大家一致认为张小燕老师的课紧扣课程标准,让学生真正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吴欣老师的教学设计,基于“让历史与学生对话”这一想法,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一系列细节入手,让历史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才有情感,能激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史实,能形成一定的历史责任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最后,课题组组长贺国财抛出品德教学的三个“适合”的观点。首先,适合学生的内容。因为只有联系了学生生活的教学,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学。其次,适合学生的学法。他说,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学习重组教材,运用巧妙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第三,适合学生的德育。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就着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正确的价值观。贺组长要求组内成员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做有心人,做思考者,做引导者,在品德课堂上帮助孩子坚持自己的道德选择,对两堂课的演绎、精进提出了值得深思的真知灼见。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认识与实践结合,品德会挥发出真正的魅力;寓品于格,问道于德。将思辨与笃行交融,我们将收获到更多的成果。

(水北小学 吴欣供稿)

昨天访问: 5865  |  今天访问: 4691  |  本月访问: 90522  |  上月访问: 13774041  |  访问总数: 29981068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