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潜力团队主题教研自主研讨(二)活动侧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3 浏览量:1836次
——小数潜力教师团队低段二组活动侧记
2016年12月5日下午,金坛区小数潜力教师团队低段二组研究成员相聚在西城实验小学多功能教室,自主开展“小学生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主题教学活动。本次活动分两个议程:
第一议程:课堂教学。由殷雪梅小学芮婷老师、东城实验小学王扣兰老师和西城实验小学陈燕华老师分别进行了一下《求两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二上《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的课堂展示。三位老师都能从孩子的视角、喜爱的形式出发,通过课堂生动的故事题型,教孩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难题,不断感知数量关系,积累体验。
第二议程:互动评课。在西城实验小学陈燕华老师的组织下,小组成员着重对王老师的课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大家群策群力,让这节课趋于完善。大家一致认为,低年级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应注重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用数学语言总结数学问题,不断建构数学模型。教学设计要围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课堂”模式展开:以有向开放性问题为导入-以个性化的探究活动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资源呈现为引导-以序列化的深度对话为提升-以自主式的思维优化为完善。让学生经历数量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不断完善数学思维,建构数量关系的模型。
相信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不断尝试和磨砺,数量关系之花会越开越美。
殷雪梅小学 芮婷 供稿
精彩纷呈交流共进
—— “小数潜力团队低数三组”研讨活动侧记
2016年12月7日 ,这是一个温暖的日子,这一天小数潜力团队低数三组全体成员以及建昌小学低年级数学组老师们在建昌小学开展了 “小学生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议程:
首先是谢桂荣 老师和周海燕 老师带来的两节《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同题异构。虽然是同一节课,但是两位老师都呈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别样的精彩。谢 老师在课中关注学生现有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情境图,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周老师在课上另辟蹊径,在学生充分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让学生自然生长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让数学课堂变得丰满。
随后是杨莉 老师和李伟 老师带来的《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杨 老师让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李伟老师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和自主学习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课后,我们就这两节课各自提出了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以及上课后的收获,在交流中我们各抒己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研究形成一致的观点,有了新的想法。大家都很期待我们下次的智慧碰撞。
(撰稿:薛埠小学 杨莉)
探究模式 分享智慧
——记小数潜力团队高段一组第二次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12月6日,小数潜力团队高段一组成员相聚白塔小学,在毛月华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开展“小学生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主题教研的小组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围绕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求平均数》一课开展教学研讨,并从中整合思路,进一步分析探究数量关系教学模式。
本次活动中,担任《求平均数》一课教学的分别是来自白塔小学的周瑜琴老师和朱林小学的韩一飞老师。首先,周瑜琴老师从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平均分问题入手,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韩一飞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的情境,引入新课,既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随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并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
课后,小数潜力团队高段一组的成员进行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这两堂课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并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分享各自的教学智慧。本次活动不仅给上课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团队的合作和集体的力量。
(供稿:周瑜琴)